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北京、河北、山東、浙江、廣東、四川等6省市消協(消委會),對北京、廣州等7市的57個窗簾布樣品開展比較試驗。抽樣檢查顯示,市場上銷售的窗簾布存在標注不清、染色牢度不夠、洗后尺寸變化較大、產品價格與性能不成正比及“三無”窗簾布產品所占比例較大的問題。
“三無”窗簾比例大
本次比較試驗所購窗簾樣品從每米18元~330元不等,標稱產地包括浙江、山東、廣東、上海等地以及韓國、德國、美國、土耳其、意大利等國家,基本囊括了國內市場銷售的不同檔次的產品。
通過比較試驗發現,市場上銷售的窗簾布在標注、染色、洗后尺寸變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57個樣品中,只有3個樣品有使用說明,標注了產品名稱、廠名、型號、纖維含量等內容。購買過程中發現市場上“三無”窗簾商品所占比例很大。檢測結果只有4個樣品的纖維含量與標稱或聲稱相符,纖維含量存在嚴重名不符實現象,消費者的知情權得不到保證。有的樣品窗簾布用人造絲、雪呢爾絨、紡紗、水溶繡、緞面等名詞充當纖維名稱,叫法十分混亂,誤導了消費者。
水洗后縮減尺寸過大
此次同時測試了樣品的耐洗、耐水、耐摩擦、耐光四項色牢度指標。比較試驗樣品中有23個樣品存在一項或兩項染色牢度較低以及水洗尺寸變化率過大的問題。
本次比較試驗檢測的全部樣品,甲醛含量、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異味、pH值等安全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除個別樣品有特殊要求外,絕大部分樣品的強力指標均較好,比較結實、耐用。
針對此次調查結果,廣東省消委會發布2008年第1號消費提示。消委會提醒,購買以棉、粘纖、麻、桑蠶絲為主要原料的窗簾布時,要考慮縮水率;不要購買無生產企業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的“三無”窗簾產品。此次比較試驗顯示,有近半數樣品染色牢度不夠,因此消費者要盡量選擇淺色窗簾,避免深色產品因褪色嚴重影響美觀及使用壽命。
時報記者 李杉 通訊員 曾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