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建材市場的模式之爭,瞄準的是不同層次和不同消費理念的消費群體,還帶有一點錯位經營意味的話,那么,新介入資本意圖顛覆舊有市場格局,則從市場的角度體現了顛覆與紛爭的慘烈。業內人士分析,北京的市場前景過于廣闊,任何一種業態和勢力想壟斷市場都不可能,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出現家居各種業態共存的局面。
房地產“拐點”家居業“寒冬”?2006年房地產行業在“國六條”、90平米小戶型、二手房交易等政策宏觀調控中呈現明顯降溫。由于新盤放量低迷、房產行業對90平米新政的適應,加上二手房市場不容樂觀的狀況,讓與房地產緊密相連的家居建材市場明顯萎縮。據估計,2007年將會是家居行業最困難的一年,市場會出現階段性萎縮,洗牌速度加大致使大量家居品牌數量減少。流通領域大品牌賣場將兼容不夠強的流通載體;家裝公司、建材、家具市場呈現正常的洗牌狀態。但2008年以后行業“拐點”將會出現,挺過“寒冬”的企業伴隨著未來房產的發展,前景將一片晴好。
企業面對僧多粥少的局面,首先應抓住機會增強創新、夯實品牌、加強服務,努力增強企業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和對商家的利益親和力,苦練內功,保持自身的續航能力。其次,北京的品牌家居企業應調整戰略,考慮向外地發展,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帶到全國一線二線市場,在那里充分發揮自己的品牌、管理、服務和對渠道的整合優勢。
家裝設計收費還是免費?
對于一直將免費設計墨守成規的家裝行業來說,平靜的局面在今年頻頻被激起漣漪——《深圳市住宅裝飾設計收費標準(草案)》在5月份出臺了,北京的《家裝設計收費標準》也即將開始實施。對于家裝設計,收費?還是免費?這成了一個引得眾人評說的熱門話題。
有的人認為目前設計師的設計水平不值得讓消費者為其“作品”埋單,有的人則認為設計是帶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設計收費才是對設計師的尊重;有的人認為設計免費是企業的無奈之舉,在行業規范未成熟之前,沒有免費設計就會令企業的市場空間受到威脅,有的人則認為設計收費可以清理家裝市場目前魚目混珠的混亂現象,為企業開發新的利潤增長點……
家裝設計收費的呼聲似乎在日漸增多,但反對、質疑的聲音也不絕于耳。消費者、設計師、家裝公司、協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和聲音。設計收費是否真的可以在全國各地普及開來?消費者是否真的能夠改變已經形成的免費設計的概念,在原本已經開銷較大的裝修上再投入一筆不菲的費用?一切都還需要市場的檢驗。
哪個“標準”不是擺設?
《陶瓷磚國家標準》、《住宅整體廚房》、《住宅整體衛浴間》、《室內空氣凈化產品凈化效果測定方法》……今年以來,一系列的國家標準陸續出臺,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可以執行的標準。可以說,每一種國標的出臺,業內外都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國標能夠整頓市場,能夠推動行業快速發展,但是每一次人們在充滿希望之后都會增添些許失望。這些“標準”,究竟能帶給人們多少希望?
不可否認,標準的缺失導致行業進入門檻的參差不齊,使之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沒有標準是不行的,但標準又不是萬能的。有了國家行業標準,對企業和消費者雙方而言,無疑是件好事,但同時也必須意識到,標準的約束力是有限的。與之配套的措施也必須跟進,否則,缺乏執行力的標準難免成為擺設。
縱觀過去的經歷,以往不少推薦性的國家標準對一些企業而言只是“擺設”,小作坊企業更是將標準不當一回事兒,置若罔聞,到頭來令不少消費者和希望通過標準規范市場的企業空歡喜一場。面對各行業不斷涌現的國標、行標,人們對標準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質疑。標準出臺了,但是如何貫徹執行仍是個問題,市場監督問題已經迫在眉睫,開發商、建筑商、櫥柜商、家電商、消費者的觀念還需要跟上。
得渠道者得天下?
建材流通渠道日趨多元性。如今傳統的建材市場空間正被五花八門新的渠道蠶食,出現了專賣店、超市、社區里的流動直銷、一呼百應的網絡團購、還有跟開發商與裝修公司合作的形式。看來,流通渠道確實“擁擠”,利潤爭奪大有白熱化的態勢。
首先,傳統建材市場老大的地位受到挑戰,超市近幾年直升為其第一勁敵;同時,家裝公司對建材銷售的作用亦越來越大,一些裝修公司推出的“代購建材”套餐就頗受歡迎,消費者看中的正是其“一站式”的服務與隨之而來的價格優惠。面對越來越多的同質化服務與渠道,渠道間競爭愈加激烈,渠道本身也在競爭中壯大。但一些壯大起來的渠道,實力甚至超過了生產商,使后者常不得不看渠道商的臉色行事。更甚者,一些欲進入超市的中小品牌為獲得超市的“準入券”,更是背負著不公平的渠道高壓霸權。那么,趟出濁流、建立直銷模式還是選擇超市、讓品牌集中地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呢?眾說不一。
渠道多樣化給消費者的實惠是顯而易見的,但建材產商選何種渠道作為主流渠道卻是門學問。選對了,得天下;選錯了,品牌、產品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