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伴隨頻發的高溫預警,哈爾濱市新一輪棚改項目也進入如火如荼的全面拆遷和施工階段。看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樓房,一個個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的標準化小區設計,由衷的欣喜洋溢在每個棚改區居民的臉上,他們對未來的家園充滿了期待。
從改善棚戶區居民住房條件到百姓房產財產性增值,從拉動關聯產業到擴大就業,新一輪棚戶區改造的一筆筆細賬,折射出的是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更是社會效益。
棚改小區“硬件”不遜商品房
展開道外陶瓷小區棚改項目規劃,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該小區一期規劃分為居民住宅和商業用地兩個部分,迎新路北側將作為商業用地使用,陶瓷大市場、燈飾城及沃爾瑪超市將入駐其中,方便居民購物。二期還將建設一所中小學一體的學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建設高水平、高標準的回遷房,哈爾濱市出臺了《棚改新建小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工作實施意見》,明確了棚改小區中配建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八大類公共設施建設指標,使好政策真正惠及棚戶區居民。
4月21日,在全市棚改工程建設配套工作會議上,為確保棚改新建小區配套設施齊全、功能完備、交通便利,市棚改辦要求除居民生活必須的水、電、氣、熱等設施要一步到位外,各小區還要全部配建數字城管監控系統及可實現雨污分流的綜合管廊等設施。
目前,道外陶瓷小區、群力西區棚改易地安置項目等一個個按照高標準設計并建造的棚改小區項目正如期推進。今年內,至少1萬戶被拆遷居民可住上新居。
棚戶區變身城市新地標
與往年棚改項目回遷居民多有所不同,今年哈市的騰遷和易地安置項目大幅增加。
穿過道外區景陽街向東,狹窄而破舊的街道、低矮的二三層小樓和小平房群即刻現入眼簾,這里曾經是開埠之地,也是道外棚戶區居民最為集中的地方。與承載了厚重歷史和文化的老道外一樣,這些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筑群同樣寫滿了歲月的滄桑,很多居民在這片棚戶區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
如何通過更新改造使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恢復活力生機、再現繁榮,成為擺在哈市決策者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在一期改造的基礎上,將中華巴洛克二期工程納入“中興”戰略的棚改重點工程,并通過騰遷的方式將棚戶區居民易地安置到道外陶瓷小區,從而實現修舊如舊。
從3月1日啟動拆遷到4月9日實現凈地,中華巴洛克二期拆遷工作比計劃提前了6天。道外區南勛街居民趙榮慶告訴記者,現在的棚改政策特別優惠。在享受搬家補貼等優惠政策后,他花不到4萬元,就可在陶瓷小區獲得一套建筑面積60平方米的新房,“政府為了改變城市面貌、改善咱的生活環境,可謂用心良苦。”聽說原來居住的地方將改造成城市旅游、商貿中心時,趙榮慶高興地說:“到時候一定領著一家老小回來看看”。
中華巴洛克二期改造工程已于近日開工。據了解,通過完善周邊道路交通體系及配套設施,建立集餐飲、旅游、商業、觀光于一體的產業核心區,不但可以恢復一期項目的活力生機,還將把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為冰城的新地標。
棚改讓城市變得更美好
棚戶區改造不僅創造了空前的社會效益,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據市棚改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棚戶區改造使百姓獲得了財產性增值;有力地拉動了經濟增長,促進了居民消費,不僅直接拉動了建筑業、建材業發展,也帶動了運輸業、金融業、家電業、服務業等30多個相關產業發展。按今年投資90億元計算,將大幅拉動哈爾濱市GDP增長;為從事建筑施工、物業管理、社區服務等方面的人員提供了就業機會,擴大了就業范圍;使城市規劃更趨合理,改善了城市面貌,城市土地實現了集約高效利用。另外,通過棚戶區改造,還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如濱江新城開通濱江大道,平房百利棚改項目拓出4條市政道路,香坊區棚改項目打通了百姓期盼多年的紅星街,使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棚戶區改造,改變的不僅僅是城市的面貌和居住環境,還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新的生活。(作者 劉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