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下鄉”于今年2月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實施時間暫定4年。在這一過程中,財政補貼將達到104億元,預期將拉動9200億元農村消費市場,“家電下鄉”由此被業內視為應對經濟危機、擴大內需的一個好政策。
但是,記者調查發現,在“家電下鄉”的推進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一方面有農民消費者投訴某些“家電下鄉”產品價格過高,領取補貼過于復雜;另一方面,也有經銷商投訴“進價太高,賺不到錢”。
就本報系列報道提及的家電下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紛紛建言:在第三方監控體系更為完善的前提下,相關部門應該更多地讓市場對家電下鄉進行調節,以激發出農民的更大熱情,也令家電下鄉走得更為順暢。
補貼程序復雜成“攔路虎”
在調查的過程中,記者發現,家電下鄉補貼申請手續過于復雜是廠商、經銷商以及農民共同抱怨的話題。
創維重慶分公司總經理左兵稱,如果能解決好這個問題,家電下鄉產品銷售將迎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
記者調查發現,在福建、湖南等地, 一些經銷商私下并未按照家電下鄉申請補貼的流程進行操作。記者在湖南的一家經銷商的案頭看到,積壓的農民購買發票有10多張,由于農民沒有及時帶上相關證件錄入信息,大大延遲了農民拿到補貼的時間。而農民購買家電下鄉產品最為關心的問題就是補貼能否及時拿到。這些未能及時解決好的細節問題,也許會讓農民對家電下鄉產生質疑,從而減弱其市場效果。
記者了解到,針對補貼流程復雜的問題,許多地區已經開始紛紛使用彈性手段。在晉江市內坑村采訪時,記者碰到晉江市郵政局函件分局的吳春華經理,她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借家電下鄉之際開展郵政業務。吳春華稱,為了解決農民辦理補貼的麻煩,晉江郵政局正在推動一項業務,讓郵遞員上門收取申請補貼所需的資料,由郵政局幫農民免費代辦申請補貼。另外,重慶、福建等省市的一些鄉鎮,在核實農民身份后,其實已經直接向農民發放現金補貼。
針對補貼復雜的問題,中國家電市場聯合調研課題組負責人陸刃波建議,政府應該把家電下鄉產品13%的補貼直接發放給家電廠商,家電廠商在銷售家電下鄉產品中,直接把這部分資金返還給農民。這樣并不會導致補貼給農民的資金流失不知去向。
甲春秋傳媒機構策略總監劉步塵也表示,目前補貼復雜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為地設計了過多障礙。事實上,補貼的流程越復雜,中間的環節越多,越容易滋生腐敗問題。一種可行的操作方法是,讓當地經銷商在農民購買時直接把補貼發給農民,隨后,經銷商拿著發票到當地相關政府部門領取補貼。
“家電下鄉”交由市場調節
家電下鄉遭遇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鄉鎮經銷商過低利潤。
一位家電企業的老總向記者坦誠,雖然廠商在大力推進家電下鄉,并不停地對經銷商進行培訓教育,但利潤偏低,一些經銷商的積極性始終難以調動。
創維重慶分公司總經理左兵稱,“農村市場存在一個灰色交易地帶,很多家電產品的銷售并不出具正規發票,而這些不出具發票的家電銷售價格往往比家電下鄉產品的價格更低廉,這也讓家電下鄉產品喪失了因財政補貼而獲得的價格優勢。”
晉江市的家電經銷商林經理向記者表示,如果按目前的家電下鄉產品微薄的利潤率,我的店撐幾個月沒問題。但家電下鄉要維持4年,很難撐下去。重慶TCL電器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云表示,對鄉鎮經銷商收取營業稅并不合理,應該收取增值稅。
有專家建言,要真正體現家電下鄉產品的優勢,不妨把13%的補貼環節前置,在銷售時直接由經銷商在貨價上扣除,這樣既方便農民購買,也讓家電下鄉的產品更具有競爭力。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認為,“家電下鄉”根本不需要政府招標等程序,可以直接將“家電下鄉”交給市場。既不要指定品牌也不要指定型號,也不要指定價格,而是直接交給市場調節,農民購買任何一款產品都可獲得政府補貼。這樣,既能讓農民消費者自主選擇信任的家電產品,不需選擇指定的某些品牌,自動淘汰其不喜愛的產品;也能防止政府某些部門利用“家電下鄉”的便利牟取私利。更重要的是,交由市場調節還能加速企業對農村家電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激發市場競爭。
陸刃波也指出,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對“家電下鄉”適度放開。目前,家電下鄉產品中,出現了一些即將被淘汰的產品及一些即將破產的中標企業,這并不合理。對于企業而言,“家電下鄉”不應該是一個“護身符”,而是一種資格。
應加強監管解決“價格倒掛”
家電下鄉產品標書明確規定:“投標機型的銷售價格不得高于同期同型號產品的市場售價。”但是,在全國范圍內推進2個月后,記者發現一些家電下鄉產品價格并不實惠。
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家電下鄉推廣以來,有些商家打著家電下鄉的幌子,借機推銷一些銷路差、質量不好的非中標產品,一些經銷網點甚至偷偷把價格抬高20%,再降價13%銷售,許多農民被蒙在鼓里,雖然知道下鄉家電有13%的補貼,但不知道家電的限價,很可能上當購買高價家電。
另外,家電產品尤其是手機類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周期快,某些產品在購買后短時間內就降價,市價變化使得下鄉家電的價格處于不易控制狀態,而通過招標形式確定的價格存在一定程度的時間滯后,可能造成農民雖然獲得了補貼卻買到了比較貴的產品。
陸刃波指出,“家電產品原材料價格不穩定,一般情況下,企業可以根據原材料價格的漲跌來調整市場價格,但家電下鄉產品的價格目前是限定價格,企業喪失了調整價格的空間。”而且,價格限定后,容易削弱廠商的積極性,使農民可選擇的家電產品型號少了很多。
一些市場人士呼吁:政府要對家電下鄉產品的價格實行定價監督執行。
劉步塵分析,如果第三方監管和檢查體系能進一步完善,部分產品價格偏高的問題就能很好地解決。所以必須有一個政府專管部門來對家電下鄉產品價格進行監督。
劉步塵還建議,在家電下鄉產品的招標中,希望相關政府部門不要只把目光盯在產品價格上,在考慮農民利益的同時,也要兼顧到企業的利潤。如果一味壓低廠商的產品價格,可能會出現降低產品質量、以次充好、價格倒置等問題,反而損害了農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