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家電推廣難
2004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發布《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標志著能效標識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根據第一批能效標識產品目錄及相關要求,自 2005年3月1日起,凡中國生產、銷售、進口的家用空調和冰箱必須貼上“中國能效標識”標簽,沒有標識的產品一律不準上市銷售。
節能標識推廣3周年了,筆者走訪了幾家家電賣場,雖然有許多顧客在向推銷員咨詢具體產品的規格、性能和價格,但是節能產品并不叫座。
據了解,商家為推廣節能產品甚至精確計算出產品的“節能數字”:比如普通冰箱的平均日耗電為1.2千瓦時,而節能冰箱只有0.5千瓦時;在同等情況下,節能空調與普通空調相比每小時能節電0.15千瓦時,一天使用8小時可節電1.2千瓦時。
然而,市場并沒有像廠商期待的那樣,全面進入“節能時代”,消費者的感覺是節能家電雖然節能,但不省錢。
專家認為,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要比較購買節能產品一次性多支付的成本,與長期使用后所節省的成本。以空調8年、冰箱12年的使用壽命來算,如果一次性多支付的成本比節省的電費額度要低,就可以選擇節能產品。但從消費心理來看,消費者更加注意一次性的付出。如果一臺節能空調8年才節約 1000元,而買的時候就要一次性多付800元的話,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便宜的,即能效比低的。除了價格比普通家電貴得不太合理外,節能家電的節能效果并不太令人信服。
“每天耗電0.42度”、“全年節省3成耗電量”、“讓您的電費打8折”……諸如此類的節能冰箱促銷宣傳之聲,在各大家電賣場里可以說是不絕于耳。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廠家的很多促銷宣傳實際上往往都是經不起推敲甚至沒有標準依據的。
筆者從一家電公司技術部門了解到,以一款號稱“日耗電0.42度”的節能冰箱為例,這個數據實際上是廠家在“空載”狀態下的實驗室測試數據,就好像汽車百公里油耗的廠家數據是在“勻速”狀態下測試的一樣,實際上只是一個理想值。真正的耗電量,還必然關系到冰箱里食品的多少,開關冰箱門的頻繁程度等等。
而節能空調面臨的則是另一種尷尬。普通百姓家用空調器夏天用兩個月,冬天供暖期前后或者最冷時用一個多月,一共100天時間左右。一臺普通空調價格大約在1500元~2500元,而一臺同等匹數的變頻節能空調,大概要花3000元。如果按照居民電價平均每千瓦時約為0.47元計算,按節能空調每天節約2千瓦時計算,10年才節省約1000元電費。空調跟冰箱不同,使用頻率比較低,所以公認節能的變頻空調的節能功效不如冰箱明顯。
其他家電如電視機,由于能耗本身就小,故節能并不為購買者所關注。洗衣機的使用總時間不多,故人們也不太關心其是否節能。
家電廠商關注節能
節能減排從未像今年“兩會”期間一樣,受到如此強烈的關注。包括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等家電業代表的提案都與節能有關。
李東生認為,政府應盡快建立平板電視能耗標準。而周厚健也認為,應該盡快將空調能效等級門檻提升至二級。
家電龍頭企業掌門人不約而同地倡導家電節能環保,標志著企業推動節能產品已從過去的“被動”變為“主動”。
實際上,從兩年前開始,關于推廣節能家電產品的呼聲就逐漸傳出,但從這次“兩會”代表的議案可以看出,在節能家電產品的生產上,家電企業掌門人對建立長效節能機制的呼聲開始提高,而不僅僅是處在產品政策扶持的層面上。
李東生建議為節能降耗立法,將節能定為硬性規定,與國際接軌,并將目光聚焦在平板電視的節能問題上。他這樣算了一筆賬:今年中國的液晶電視銷量可能達到800萬臺,如果這800萬臺電視每天工作4小時,每年就需多消耗23.3億度電,相當于幾個大型火力發電廠年發電量的總和。
此外,在白電領域,國家預計在明年將節能市場準入門檻從現行5級提升至2級。對此,在本次“兩會”上,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更是力主將空調能效等級門檻提至二級。他表示,如果將定速空調的能效入門標準提高到3.2(二級能效等級),并將每年2177萬臺的5級能效定速空調換為能效比3.3 以上的變頻空調,則一年可省電328億度,總體節省人民幣164億元。
應該說,家電企業如此關心節能,是有其深刻背景的。因為就家電企業本身而言,成本上漲逼迫家電企業主動尋求轉型。由于銅、鋁、鋼鐵等資源性原材料上漲,同時新勞動法出臺后的企業勞動力成本上揚等種種因素,迫使許多長期徘徊在盈利平衡點邊緣的家電企業不得不通過淘汰中低端產品、加大中高端新品更新速度等手段,以實施“高端轉型”為契機,化解成本上漲的壓力,恢復和確保企業的盈利水平。
而在轉型手段和方法上,多數家電企業將寶押在了節能家電上。
目前,我國的電視機保有量高達4億臺,如果按每天待機2小時耗電0.02度計算,全國彩電一年的待機耗電量就高達29.2億度,相當于大亞灣核電站全年1/3的發電量。我國彩電的能耗大約占我國居民總電耗的10%左右。這其中大部分老式CRT電視待機能耗都在10瓦以上,如果電視待機能耗都降低1瓦,以每天待機2小時計算,全年可節電2.9億度。
而要達到待機能耗不高于5瓦,就必須使用新一代電視機,如液晶電視。這有利于產品的更新換代。
但家電企業面臨的問題是家電產品價格逐年降低、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家電企業面對的壓力很大。生產節能空調至少要將生產成本增加300元左右,而這些成本最終只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在這種背景下,節能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負責任的企業走高端路線,采取高品質、高價格的方式,這樣勢必會把普通消費者擋在門外,使節能家電無法真正普及;另一條路就是一些不負責任的企業無論產品節不節能,都以節能為幌子標出更高的價格,或者用節能來為低端產品打招牌,最終傷害的還是節能家電本身。
上述種種跡象表明,在高成本、高環保要求、高度成熟市場環境等因素下,我國家電企業必須要實施新一輪的技術轉型。而轉型的核心內容就是以技術打造節能價值型新品和精品,確保企業的合理利潤,支撐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上的投入力度和比重,從而找到一條節能增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政策必須支持節能
2008年4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開始正式實施。修訂后的節約能源法明確提出將節約資源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新法加強了有關的節能國家標準,對落后的、耗能過高的用能產品實行淘汰制度。在未來的幾年中,家電產品將全部納入能效標識管理系統,并且嚴禁企業利用能效標識進行虛假宣傳。新節約能源法的實施必然引領中國家電進入全新的變革時期。
在這一變革時期,必須十分重視國家政策對節能產品的扶持和導向作用。
首先,政府應建立高效節能產品生產、監督、銷售、使用、補貼的市場機制,這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因為按照發達國家的節能產品推廣經驗,往往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推廣的“利器”。譬如美國環保署從1991年開始實施綠色照明計劃,每年投資 10多億美元用于推廣高效照明產品;而美國《能源政策法》規定,2004年起每年撥款3.4億美元給州政府,用于鼓勵購買節能新產品。有鑒于此,政協委員、致公黨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謝朝華今年“兩會”的提案,就是建議國家制定節能補貼政策,推廣節能家電,還應在貸款和稅收上給予優惠。
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則認為,政府可以實施積極的財政補貼,刺激上游廠家進行節能技術開發。
同時,面廣量大的政府采購要向節能產品傾斜。2006年政府采購金額達到3500億元,2007年達到5000億元,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市場。
早在2004年12月17日,財政部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發布了《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應當優先采購節能產品,逐步淘汰低能效產品。
此間,國務院辦公廳也下發通知,要求各級政府建立強制采購節能產品制度,在積極推進政府機構優先采購節能(包括節水)產品的基礎上,選擇部分節能效果顯著、性能比較成熟的產品,予以強制采購。
同時,國務院辦公廳在通知中嚴厲指出:目前,政府機構人均能耗、單位建筑能耗均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節能潛力較大,有責任、有義務嚴格按照規定采購節能產品,模范地做好節能工作。
一組來自國家有關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政府機構年電力消耗總量占全國總消耗量的5%,能源費用超過800億元,單位建筑面積能耗超過世界頭號耗能大國美國政府機關1999年平均水平的33%。也有數據顯示,政府機構的人均用電量,相當于普通居民的19倍。
專家認為,政府機關作為耗能大戶,全面推行使用節能產品,不僅能夠降低能耗,還能在全社會形成表率作用,促進節能家電成為主流產品。(思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