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淡的市場,迷惘的價格,龐大的庫存,涼爽的天氣,絕望的營銷人,還有那看不到的明天!”今年夏天,某家電論壇上的這句話,引起了大部分空調廠商的共鳴。
硬性的標準
2008年6月18日,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主導修訂的《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征求意見稿正式下發給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該稿提出了空調能效標準的入門等級將從原來的5級(能效比2.6)直接提高到2級(能效比3.2)的方案。
8月22日,經過企業反饋后有關部門確定,上述標準將在2009年3月左右正式實施。
空調能效標準的博弈終于有了結果。這次結果對空調行業和空調龍頭而言,不是鳳凰涅,便是一敗涂地。
出于不同的企業利益,國內的空調制造企業形成了以海信科龍、廣州松下、日本大金為代表的變頻派,以及以格力、美的等為代表的定頻派。
據了解,格力電器去年空調的出貨量達到創記錄的1500萬臺,但其中以節能王子為代表的高端機型卻賣不到100萬臺,無論是出口的窗機,還是占絕對份額優勢的工程機都是5級能效的空調;而在美的1200萬臺的空調出貨量中,高端機型的比例同樣不到10%。
所以對這兩家占全球空調產量超過1/3的龍頭來說,從一開始就不太同意提高空調的能效標準。今年初,在格力、美的等幾家企業的建議下,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向國家發改委及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遞交了《關于空調能效標準修訂的幾點意見》,提出“行業發展情況未達到2004版標準超前性指標的預想”,“把能效限定值定為目前的能效3級(以下簡稱3級方案)比較穩妥”。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姜風表示,協會的意見代表了大多數空調企業的看法,能效指標應考慮行業健康發展和產業安全。
然而,作為長期主推變頻空調的海信、松下等企業則提出要兌現2004年的超前能效標準要求,直接從5級升級到2級,甚至部分日本企業提出直接升級到1級的建議。
目前,幾乎所有的國內空調企業都聲稱可以做出2級和1級能效等級的產品,但一旦要其真正放棄產量超過80%的低效空調時,便異常艱難。
龐大的庫存
2008年,我國空調企業正遭遇史無前例的“熊市”——截至7月底,空調業總體庫存量已高達1500萬臺,而與上年同期相比,各企業的銷量出現了10%~30%不同幅度的下滑。市場總體走勢令人心寒。
與此同時,國內空調能效比能達到3.2的不到10%,而且其價格幾乎是普通空調的一倍。到今年8月,國內空調企業還有1500萬臺的庫存,這意味著2009年3月之前的半年中,將有巨量的低效空調必須被低價拋售。
正是考慮到以上實際情況,這次空調能效標準的實施方案給企業清理庫存留下了半年的過渡期。
而目前市場上多數空調為2級能效以下產品,一旦2級能效標準自2009年3月得以實施,低能效產品將成為不合格的淘汰產品,也就意味著行業庫存的千萬臺空調即使是在整個2009冷凍年也難以消化。
面對龐大的庫存,是選擇降價開閘泄洪,還是繼續嚴防死守另尋他路?這是許多企業面臨的兩難選擇。
但降價的路似乎被堵死了。某空調企業負責渠道支持的員工說:“現在大家都不會打價格戰,目前在市場上降價促銷的,都是積壓了很久的一些中低檔產品。”
這一切源于5月30日的一次會議。那一天,在海信科龍總部召開了廣東省家電行業高峰研討會,包括海信科龍、美的、TCL、格力在內的多個家電巨頭聯合吁請全行業“杜絕相互攻擊、搞惡性的價格戰”。
這是廣東家電巨頭自2006年之后再次發出這樣的和諧宣言。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和諧宣言發布之時正是空調巨頭陷入成本暴漲、市場飽和的困境之際。時隔兩年之后,空調巨頭再次牽頭發布類似的宣言,表明當前的空調經營大環境再次面臨寒冬挑戰。
另覓他路也成為空調企業的不二選擇。
在廣東志高空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興浩看來,深耕渠道搶占國內市場是各大品牌都在努力的方向。但空調企業如果只局限在中國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太多,要改變這種局面,只有開拓更多的海外市場。“面對消化不了的庫存,志高會采取加大出口的策略。”李興浩說。
但值得關注的是,全球目前80%的空調產能集中在中國,外銷市場未來的增長潛力亦有限,二線品牌在爭奪外銷訂單的難度在增加。此外,海爾集團目前在海外已經擁有5家空調生產廠家,而美的和格力也在越南建設了新的空調工廠,此前格力電器在巴西、巴基斯坦也有工廠。顯然,未來更多的空調生產將轉移到國外,這將導致空調的出口有可能會下降。更何況,出口空調的能效標準本來就比國內標準高。
作為國內空調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國對空調的能效要求是SEER13,相當于中國的能效2級水平。而且,急于擺脫能源危機的美國正在醞釀將標準提高到1級。事實上,這直接導致了今年上半年,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對美空調出口大幅下降,其中美的、海爾都出現了20%以上的降幅。
“我們的產品符合或者略有超過美國標準的最低要求(美國只規定能效門檻值,沒有等級要求),但再往上做就比較困難了。”廣東某空調企業負責人透露,目前中國的定頻空調能效比水平基本上在3.2和3.4左右,再往上就做只能生產變頻空調了。
歐盟的能效標準更高,雖然今年上半年歐盟出口的增幅依然在20%左右,但歐盟去年8月11日起開始實施的“能耗產品生態設計要求指令”第一批實施細則近日已正式公布。
細則涉及到的產品共有5類,其中殺傷力最大的是“待機和關機功耗”,將影響我國出口歐盟所有涉及能耗的產品,其中出口額較大的辦公設備、冰箱、空調、機電、音像等5類產品將損失慘重。
目前,歐盟已成為我國家用電器出口的主要市場,約占我國家電出口市場的1/4,若按實施細則要求,2010年之后,只有相當于我國能效水平1級的上述5類產品才能出口到歐盟。
“實施這樣的能效標準,按目前中國企業的制造能力,歐盟的空調市場將拱手讓給日本。”格力電器有關人士說。
必然的洗牌
事實上,空調能效升級,已經給出了5年的“預熱時間”。
2004年國家相關機構就希望5年后空調能效標準能達到2級,企業當時沒有出手阻撓,因為很多企業都樂觀認為,經過5年的時間,空調能效標準提高到2級是完全能夠達到的。
這5年以來,中國空調業的技術進步,并未如5年前大家所期望的那樣,在節能方面獲得變革性進展。
而過去的10年卻是我國空調行業高速發展的10年,內銷市場快速擴容,外銷市場也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然而,這種市場銷量的快速上升帶給企業的也只是增長而已,而不是發展。許多企業包括眾多主流品牌的生存方式是圍繞著中低端產品的規模最大化,競爭的核心是價格和渠道。
誠然,實施產能規;瘮U張,是諸多企業在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累之后,探索出的一條發展道路。現階段國內四成以上的空調企業都在規模擴張上尋找突破口。一些企業的產能達到了500萬套,甚至突破1000萬套。
而國內企業之所以致力于空調產能的規;瘮U張,核心原因就在于,在產品核心技術缺乏、競爭高度同質化的背景下,企業間的差異化競爭與較量,只能寄托于企業綜合實力,主要是產量的較量上。在此背景下,提升綜合實力的主要手段就在于擴大企業規模。
但核心技術的提升卻被忽視了。比如,一直以來,由于缺乏國內主流廠商支持,變頻空調一直沒能跨越150萬臺的臺階。從1996年開始,海信成為國內變頻空調的主推廠商,但一直無法進入主流品牌,目前除海爾有15%是變頻空調外,格力、美的至今變頻空調銷售都不到5%。
反觀日本,目前的空調能效比標準門檻已經是4.0,而中國國內目前能做出定頻能效比4.0產品的廠家寥寥無幾。在全社會節能降耗的大背景下,過去的4年中,由于國內空調的快速增長,空調用電整整增加了一倍,成為家庭用電的頭號殺手。于是,從去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安排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開始了空調級標準的修訂工作。
由于變頻空調和2級以上的定頻空調,目前1匹機的價格往往在3500元以上,這比普通四五級空調的價格要高出50%~70%,成為推廣的最大難題。為此國家發改委正醞釀給高效空調每臺300元~1000元的財政補貼。
事實上,前幾年的價格戰導致了空調能效標準的倒退,或許這次能效標準的升級,將促使更多的企業加入變頻陣營,而這是否意味著2008年空調市場的品牌排名將再次變化?
實際上,空調業的洗牌自2004年就已經開始了,二三百個形形色色的空調品牌最后只剩下20個左右的活躍品牌了。如果2009年國家通過政策性的強制手段對空調再次洗牌的話,能活下去的品牌也許會更少。(《中國質量萬里行》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