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劉新宇攝影報道)“以前的顯像管電視用上10年都不會壞,現在平板電視2~3年就會出現質量問題”,“平板電視維修費用動輒幾千元,還不如買一臺新的”……十一“黃金周”剛過,在節日里銷售大放異彩的平板電視卻遭到了不少市民的投訴。專家呼吁,有關平板電視的保修法規應盡快出臺。
投訴數量迅速上升
香港消委會與機電工程署日前合作測試10款26英寸高清液晶電視機,一半不能通過測試,其中4款有過熱或短路危險。北京也有媒體透露,在黃金周的各類投訴中,家電投訴量最多,占投訴總量近三成的比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新秀”平板電視。廣州本地工商局的相關投訴部門負責人則指出,目前廣州平板電視的投訴主要集中在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方面。
“平板電視用料大不如以前。”維修師傅小李對此有切身體會。以前的顯像管電視由于產業鏈成熟,零部件價格都較為低廉,維修方便,更關鍵的是,以前的電視機由于用料實在,技術成熟,通常10年都不出一次大問題。但“平板電視如果面板出現故障,過了1年的保修期,消費者就要花費幾千元更換面板,還不如買一臺新電視”。
可靠性大不如前
廣州電器維修行業協會會長姚文楨對本報記者分析指出,面板壽命本來就比傳統的顯像管電視要短,這個技術問題短期內不可能得到解決。而電視行業“經久不衰”的價格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產品質量的下降,消費者表面上享受到了價格的優惠,實質上則喪失了產品的品質。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也認為,平板電視屬于技術不成熟的產品,更新周期較快,很多廠家不到一年甚至一個季度就要推出新品,事實證明,平板電視的產品可靠性大不如以前的顯像管電視。
專家呼吁出臺行業規范
平板電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三包”規定,以前顯像管電視“三包”3年,而很多廠家已不敢如此承諾,大部分平板電視顯示屏保修期都是1年。據悉,去年底實施的《平板電視機售后服務實施意見》是我國平板電視首個售后行業三包標準,但其仍是行業自律性標準,未上升為國家標準,并不是法律規范性文件。專家呼吁,相關部門要盡快出臺有關平板電視的保修法規。
姚文楨建議,選購平板電視要詳細了解其售后服務網絡和承諾,維護自身權益。陸刃波認為,消費者應選擇成熟的品牌和產品,認清“新產品并不一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