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北京市發改委宣布啟動低價節能燈發售活動。東城等城四區居民可憑戶口本到所在居委會用1元一只的低價購買節能燈,每戶家庭限購5只。其他城區或沒有北京市戶口的居民,可到政府公開招標的廠家,以招標價10元一只進行購買。據悉,第一階段發售工作將在7月底結束。預計在奧運會之前,推廣規模達到200萬只。
另據介紹,明年北京市將在朝陽、海淀、豐臺和石景山區推廣這一活動,計劃在3年內實現全市推廣。
據東城區和平里街道化工大院社區居委會王女士介紹,目前居委會已經開始發售1元節能燈,幾天下來,已經賣出了近百個。“下一步我們要加大宣傳,爭取每一個家庭都能換上節能燈。”
推廣高效照明邁出實質性步伐
日前,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在京召開全國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工作會議,部署首批5000萬只獲財政補貼的高效照明產品的推廣工作,標志著我國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工作正式啟動。在會議現場,兩部委與浙江陽光集團等13家中標企業現場簽訂了“高效照明產品推廣項目中標協議書”,這些企業將承擔5000萬只高效照明產品的推廣任務。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將采取積極穩妥的辦法,研究逐步淘汰白熾燈的時間表及配套措施,為全球減排溫室氣體做出貢獻。作為節能減排的重要工程之一,我國計劃“十一五”期間通過財政補貼方式在全社會推廣1.5億只高效節能燈,以逐步取代白熾燈和其他低效照明產品。
據了解,此次北京市啟動的低價節能燈發售活動正是全國財政補貼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工程的一部分。
據統計,高效照明產品比普通白熾燈節電60%80%,使用壽命長46倍。
作為我國加大力度推廣高效照明產品,促進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一項重要舉措,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已經聯合發布了《高效照明產品推廣財政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7]1027號)。
根據該辦法,國家財政將重點補貼支持高效照明產品替代在用的白熾燈和其他低效照明產品,主要是普通照明用自鎮流熒光燈、三基色雙端直管熒光燈(T8、T5型)和金屬鹵化物燈、高壓鈉燈等電光源產品,半導體(LED)照明產品,以及必要的配套鎮流器。國家采取間接補貼方式進行推廣,即統一招標確定高效照明產品推廣企業及協議供貨價格,財政補貼資金補給中標企業,再由中標企業按中標協議供貨價格減去財政補貼資金后的價格銷售給終端用戶,最終受益人是大宗用戶和城鄉居民。
《辦法》規定,大宗用戶每只高效照明產品,財政按中標協議供貨價格的30%給予補貼;城鄉居民用戶每只高效照明產品,財政按中標協議供貨價格的50%給予補貼。中標企業提供的高效照明產品必須保證質量達到照明產品國家能效標準的節能評價值,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在產品外包裝和本體上印制“補貼、綠照工程”字樣。
據悉,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將分批下達高效照明產品財政補貼推廣任務,省級節能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組織中標企業落實推廣任務,確保實現“十一五”期間通過財政補貼方式推廣高效照明產品1.5億只。
淘汰白熾燈成為國際潮流
人類已經使用了一百余年的白熾燈是愛迪生在電氣時代發明的,電流通過鎢絲加熱,然后發光。原理簡單,而且成本很低,但不節能。白熾燈使用中90%的電能轉化成了熱能而不是光,造成能源大量浪費。
節能熒光燈比用鎢絲做發光體的白熾燈消耗電力少,熒光燈只用20%的電能就能發出和白熾燈一樣多的光,比白熾燈使用時間更持久,壽命大約是白熾燈的510倍。盡管價格比白熾燈貴,但是從長期看來,由于使用壽命更長,支出成本降低,因此購買節能燈的總體費用反而比白熾燈低。
此外,老式白熾燈由于能耗高,電力消耗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這成為白熾燈全體“下課”的另一關鍵原因。目前,全球已經掀起了一股“淘汰白熾燈”的浪潮。
解振華說,2006年國際能源署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如果從現在開始在全世界逐步淘汰白熾燈,到2030年全球可節約38%的照明用電,減排二氧化碳166億噸。
2007年2月,澳大利亞國家環境部長表示:澳大利亞將在3年內逐步淘汰白熾燈。同年3月9日,在歐盟春季首腦會議上,歐盟各國已達成共識,兩年內歐洲各國將逐步用節能熒光燈取代能耗高的老式白熾燈泡,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澳洲到歐洲,各處都在宣告“白熾燈時代”的終結,取而代之的是節能熒光燈。
統計顯示,我國節能燈普及率仍然較低,中小城市居民白熾燈的使用比例一般在50%以上,農村使用白熾燈的比例更大。目前,中國照明用電約占全社會用電總量的12%。分析人士指出,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照明用電量還會進一步增加,而通過推廣使用高效照明產品,中國的節能潛力將會進一步增大。
解振華表示,面對全球淘汰白熾燈的浪潮,中國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將合作開展“逐步淘汰白熾燈、加快推廣節能燈”項目,支持中國白熾燈生產企業轉產節能燈。
中國節能燈的市場尷尬
盡管全球對終結“白熾燈時代”熱切盼望,但是這一目標的實現并非朝夕之間可以完成。雖然生命周期內可節省成本使其有了一定的市場,但由于市場上的節能燈型號遠不如白熾燈豐富、無法適用不同配備的電燈系統、價格也比較昂貴等因素,使其普及程度并不是很廣泛。澳大利亞環境部長的發言人也表示,淘汰白熾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一步將鼓勵生產商、進口商和零售商提供充足的節能燈供給,逐步減少白熾燈。澳大利亞政府也考慮對一些特殊場合的應用給予例外,例如醫療設備的照明和烤箱燈泡,節能燈都不適用。
據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統計,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節能燈生產國和出口國,世界上85%以上的節能燈來自中國,2006年產量近24億只,其中80%銷往國外;而在國內,高能耗白熾燈年消費量仍達30億只左右。在全社會一致呼吁使用節能燈產品以節約能源的時候,我國節能燈產品在國內市場正遭遇著叫好不叫座、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
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大中、國美等家電連鎖市場,節能燈均擺在顯眼位置,售貨員也普遍推薦使用節能燈,然而仔細觀察卻發現,這里銷售的基本上是歐司朗和飛利浦等國外品牌,價格大致在20~27元之間,國產品牌節能燈則不多。反過來,在一些小的商店和燈具市場,就能見到許多國產節能燈,價格高的12元,低的僅賣5元,在產品包裝上只有“節能”等字樣,對于使用壽命等沒有說明。
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理事長陳燕生認為,造成目前節能燈產品“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國外的市場需求比較大,因此節能燈出口大有可為;還有就是國內節能燈生產企業比較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同時,由于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一些廠商隨意打壓價格,導致節能燈產品在國內市場認可度偏低。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結果整個市場形成惡性循環。
陳燕生指出,目前我國已經具有節能燈產品的相關國家標準,但一些小企業的產品并沒有執行國家標準的要求,小企業的不規范經營,勢必對大企業和品牌產品形成沖擊,影響整個市場的培育。現在一些國外大企業,如飛利浦等的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情況反而不錯,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產品的品牌效應好。國內企業由于在品牌積淀上與這些國際大企業還有一定的差距,反而在市場競爭上并不占優勢。
目前,建設部已經發布了《“十一五”城市綠色照明工程規劃綱要》,對于推動節能燈的使用有一定的主導作用,但要市場回歸良性,還需要在治理市場混亂、提升質量和品牌等方面多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