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空調能效標準到底提升到2級還是3級尚無定論,但“2000萬臺低能效比的空調面臨淘汰”、“定頻空調將被變頻空調取代”的說法已然流行。有關專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的空調市場是一個多元化的市場,定頻和變頻產品將長期共存。
雖然現有空調能效標準從2005年開始實施以來,已淘汰掉了很大一部分高能耗產品,但從發展的需要看,空調能效比仍須要再度提高。據中怡康的大中城市商場零售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定頻空調銷量中,1-2級能效產品約占3.5%,3-5級能效產品約占96.5%。粗略地將定頻空調市場占有率按90%計,那么,去年我國市場上銷售的定頻空調大致為2300多萬臺,其中能效比低于3.2的產品約2200多萬臺。
中國家電協會副理事長劉福中認為,我國空調市場的技術現狀和節能現狀總的說不令人滿意。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是在市場中,4、5級產品仍占主導,約達到80%以上,而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受市場制約,產品少、推廣難度大;二是配套技術發展滯后于節能產品,如高效壓縮機、變頻壓縮機等技術滯后,大部分節能產品通過用料多、高成本實現低能耗,致使產品價格偏高,而成本越高,推廣能力就越差;三是消費者普遍認為節能產品不省錢,如一臺高效節能空調的價格可能要比普通空調高1000-1200元。節能產品省電不省錢,消費者不買賬。
“若未來能效門檻定在2級,則96%的定頻產品將被淘汰。”對于這一說法,劉福中認為,這其實是一種靜態分析的方法。事實上,定頻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企業會根據指標的變動而進行適應性開發,使其跟上市場的需要。如通過高效壓縮機、改善相應技術的匹配條件等,都可以達到提高能效、降低成本的作用。只要技術提高了,定頻產品照樣可以生存。同時,一臺好空調,首先應該是實用和使用舒適,其次才是節能。變頻空調有一定的恒定溫度,當溫度產生偏差時,可以通過變頻、變壓來調節,但變頻技術對環境穩定性的要求也高,要求室內具有較高的保溫性,而且只有長時間不間斷使用,其節能效果才會明顯,但我國的大多數家庭保溫性較差,而且使用上也習慣于人走關機,這些都使變頻空調的優勢有時會發揮不出來。從這個角度上看,也許定頻空調更實用。
劉福中指出,我國的市場特色是多元化經濟,城鄉差別大。收入較低的人偏重價格,注重實用性,收入高的人更追求舒適度而不太計較價格。從這個意義上說,定頻空調和變頻空調會在比較長的時期內共存,短期內變頻空調徹底取代定頻空調的可能性不大。
盡管變頻空調更節能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它短期內仍無法獨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