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05年開始平板電視在國內市場的高速普及,越來越多的維修投訴開始涌現,有行業人士表示,平板售后亂象之中,維修過程的不透明、漫天要價等情形讓眾多消費者深嘆“棄之可惜、修之肉痛!”,“買得起修不起”正在成為平板電視產業發展過程中一大暗礁。不過令人略感欣慰的是,記者昨日從消息人士處獲悉,經過兩年多醞釀打磨,中國平板電視維修的行業標準有望在今年出臺,而最快的預計是在5月,業界對此標準普遍持樂觀態度。
“修”還是“扔”成了新問題
中國家用電器維修協會副會長郭赤兵介紹,根據國家1995年制訂的《部分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只針對CRT形式的黑白和彩色電視機,而平板電視因整機技術方案(顯示方式和顯示器件)與之大不相同,因此主要部件與傳統CRT電視也有很大區別,這導致目前在直接引用時,具體適用內容上會出現無相應條目的現象。也正因為一直缺乏對平板電視“三包”規定,直接導致不同企業平板電視的售后服務標準各有一套,而在這方面,外資企業對自身的要求并不見得就比本土品牌做得更好。
以液晶、等離子為代表的平板電視眼下已占國內一線彩電市場70%以上的份額,相關調查數據也顯示,2007年中國平板電視的銷售量超過900萬臺,預計2008年將達到1300萬臺以上。在中國平板電視機爆發式增長下,硬約束缺失帶來的維修質量參差不齊,乃至陷阱不斷的情況正日益嚴峻。據透露,目前在平板電視維修領域普遍存在夸大毛病、費用沒譜等問題。例如電視只出現雜音或者圖像不穩定等問題便開出一系列故障單,甚至直接稱重要部件的損壞,但實際上可能只需調整部分參數就可以解決,或者更換某個不正常部件即可解決。而在收費方面,基本上都是維修企業或廠商自定價格,消費者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狀態。
去年4月,中國家用電器維修協會在專門舉行的平板電視安裝維修情況通報會上曾大聲疾呼:平板電視售后維修亟待規范!該協會調查顯示:液晶電視顯示屏變黑,有的只是因為顯示屏內的一、兩個背光燈壞掉。從技術上講,只要換個背光燈就可使顯示屏完好如初,但被要求換屏者不在少數,讓消費者白白多花了銀兩。有的換了液晶顯示屏后,維修部門又不告訴消費者真實的質保期限。8000元的液晶電視,換個屏要收將近5000元,而且還不知道能用多久,“修”還是“扔”成了困擾平板電視用戶的新問題。
“千呼萬喚”期待統一標準
種種亂象帶來的投訴量劇增與困擾日重,在制造廠家各自推出服務標準外,各方開始著力為平板電視維修尋找出路。
2005年12月1日起,《上海市場等離子、液晶電視機消費爭議解決暫行辦法》正式實施。凡在上海購買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的消費者將享受這些產品的三包售后服務保障。該辦法明確要求,等離子、液晶電視三包有效期為一年,主要部件(顯示屏、數字信號處理板、IC電路集成塊,各生產廠家對此解釋也不盡相同)的三包有效期為兩年,每日折舊率為0.15%,同時還明確規定了等離子、液晶電視在售后的有效期內消費者選擇退貨、換貨或修理的相應權利。隨后,南京市家用電器維修協會也于2006年2月底出臺了平板電視三包辦法。
作為行業組織,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則在去年發布了《平板電視售后服務實施意見》,從2007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該《意見》規定,平板電視整機包修1年,包括顯示屏在內的主要部件包修2年;此外,該意見還規定當等離子和液晶電視機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時,7天之內包退;15天之內包換等。不過由于該《意見》僅是自律性產品售后服務意見,且比不少廠家和家電賣場目前執行的售后服務標準要低,因此其推廣效果受到很大質疑。就連普遍只承諾“整機保修1年,顯示屏保修1年”的外資平板也直接表示,這并非強制性行業標準,所以只會按照自身的要求去做維修服務。
盡管上述種種探索并未找出完善的解決之道,但平板電視維修必須突破困境已成共識。記者昨日獲悉,實際上中國家用電器維修協會已于2006年3月上報國家商務部編制《家用平板顯示電視機安裝和維修服務技術規范》行業標準的立項申請,獲批后于去年5月完成了征求意見稿的初次修訂,隨即開始在行業內廣泛征求意見,今年將正式出臺。
顯示器專業調研公司Displaysearch中國區市場總監張兵認為,平板電視產業要想取得新的突破,除了技術升級外,最為關鍵的就是徹底改善平板電視售后服務水平。因此一旦該標準實施,有望在相當程度上彌補平板電視維修短板,為行業的發展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