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產銷量的增長以及汽車電子產品占汽車總成本的不斷提升帶動了汽車電子市場的快速發展。據賽迪顧問統計,2001年至2006年,我國汽車電子市場年均增長率達42.6%,2005年銷售額達到624.3億元。2006年,中國車載電子市場規模增長速度達到近50%。車載電子占中國汽車電子市場總份額達到17.5%,而汽車電子產品占每輛汽車的成本也由幾年前的10%提升到目前的40%。在市場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車載娛樂系統和導航系統成為市場熱點,包括家電企業在內的眾多制造商紛紛涉足這一領域。
汽車電子產品需求不斷升級
隨著我國汽車產業和汽車市場的發展,汽車電子產品市場也不斷發展。據賽迪顧問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汽車電子產品市場中,車載影音娛樂產品占據了大半市場份額,其中車載音響的市場份額為55.9%,車載電視的市場份額為2.2%。對于汽車產品來說,目前內部的娛樂系統主要就是車載影音系統,包括車載音響、車載電視、車載DVD等。在國產汽車中,車載音響的普及率已經基本達到了100%,并且到了產品升級階段。2006年,在國產的轎車產品中,車載CD的普及率明顯提高,多碟CD的普及率也有明顯提升。與此同時,汽車音響自身也在不斷轉變,從最早的卡帶到車載CD,再到車載CD/MP3等高端產品。車載MP3是目前許多家庭娛樂產品生產企業所看好的新興市場,它技術成熟、體積小、容量大,而且在汽車中附加MP3功能模塊對汽車的成本影響不大。目前,蘋果、索尼以及國內的朗科等企業已經開始在車載MP3領域發力,紛紛推出具有MP3功能的車載娛樂產品。
華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的車載娛樂系統,直觀點兒說,應該是將家庭用的電子產品都“搬”到汽車上。當然,汽車電子行業門檻很高,對技術的要求也很高,未來車載娛樂系統除了我們能想到的硬件設備(高級音響、DVD、多位置液晶顯示、導航等)外,還可以通過各種網絡與汽車通信系統、控制系統連接,實現語音自動控制及診斷、人機對話等功能,通過高速無線網實現新聞、影片等的實時點播等。
家電企業看好汽車電子市場
據了解,目前國內汽車音響市場規模已經接近10億元,未來汽車音響的市場潛力將高達60億元左右。除了國外品牌大量涌入,一些本土家電企業也開始蜂擁進入這一領域。國外著名的汽車音響企業中有八成在中國投資建廠,全球六成的汽車音響產自中國。索尼、健伍和先鋒在上海設廠,阿爾派在遼寧丹東設廠,西門子在廣東惠州設廠,JVC在廣東番禺設廠,松下在遼寧大連設廠……與此同時,本土家電企業也紛紛宣布進軍汽車電子業。創維一次性推出30余款汽車專用車載DVD/GPS,涵蓋了通用、大眾、豐田、福特、日產、標致雪鐵龍等各大主流車系。在功能上,它們集3D圖形操作、觸摸屏、手寫輸入、內置藍牙以及外接GPS導航、語音導航等各種時尚功能于一身。長虹集團也宣布將正式進軍汽車電子產業。長春長虹電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羅龍森表示:“我們之所以要做汽車電子,完全是出于市場的考慮,這個項目具備極大的市場潛力,我們非常看好它未來的發展前景。”據悉,位于長春的長虹工業園將于2008年1月正式投入生產汽車電子產品。
有關人士分析認為,消費者對汽車電子產品的價格并不十分敏感,換句話說,在汽車電子領域,市場還沒有全面進入“價格戰”時期。由于家電企業在傳統的彩電等主營業務方面利潤已很難再有較大突破,而汽車電子產品不僅利潤甚為豐厚,且與其主營業務有一定關聯,因此,大舉進入汽車電子產品市場成為家電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
做好汽車電子產品并不容易
汽車電子產品市場需求量大,家電企業紛紛進入,看上去一片繁榮景象,但是,這條道路其實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樣平坦。
一位從事汽車電子行業多年的人士用“痛苦”來形容與汽車企業的合作。據介紹,汽車企業對電子產品的質量要求十分嚴格,要求汽車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必須執行質量問題賠償制度,單此一項,就已使一些企業備感壓力。此外,汽車企業往往要求零部件供應商配套研發與自己車型匹配的元件,同一系列不同款型的新車,配件隨之不同。這一過程一般從汽車企業提出設計概念時就已開始,直至量產,一直需要不斷地調整、修改,時間跨度可能長達幾年。新車上市后,根據各個款型的市場表現,汽車企業的生產計劃隨之調整,因此有的配件需求量大,有的配件需求量小甚至根本不被考慮。而從始至終,這些風險要由汽車電子產品生產企業自己承擔。“所以我們很被動。”該人士說:“雖然單品毛利很大,但仍有企業陷入經營困境,賠個幾百萬元也不奇怪。”
國內某汽車企業車載影音系統采購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他們對家電企業出品的汽車電子產品并不持積極態度。他表示,由于事關整車質量,汽車企業對任何一個零部件配套廠家的選擇都要經過一系列嚴格、復雜的篩選。家電企業的汽車電子項目多為近兩三年才開始上馬,對汽車行業還缺乏成熟充分的認識,思考往往過于簡單,專注度不夠,其產品與其他同類型產品相比缺少特色,由于上市時間有限,還沒有得到市場廣泛持久的檢驗與認可。而汽車企業的某一零部件通常已經擁有固定的兩三家供應商,它們與汽車企業多年來一起成長、磨合,市場表現成熟、穩定,擁有使汽車企業滿意的用戶反饋信息。因此在產品品質、功能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我們不會冒險,不太可能輕易選擇新的零部件供貨商。”該人士說,“還只是觀望而已。”羅龍森表示:“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壓力確實是有。如今的汽車電子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我們認準了它的發展前景,就只有努力去做。”
毫無疑問,車載娛樂系統是一個迅速成長的行業,但要在這塊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還需要產品有過硬的質量和不斷提高的科技含量,而不是一時沖動。(李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