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今年8月1日起,中國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標準——《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幀結構、信道編碼和調制》(GB20600—2006)將正式實施,這在技術上標志著數字電視時代已經到來。而此日期一年之后,奧運會也將在北京拉開序幕,數字電視在短短一年的預熱期中能否修成正果,關鍵在于數字電視相關的產業鏈、消費者等等之間的磨合是否到位。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特約撰稿 徐建華
家住上海虹口區天星公寓的張化明當初在數字電視推廣人員“不裝數字電視只能收看6個頻道”的“恐嚇”下,不情愿地掏錢購買了收看數字電視的機頂盒。隨后張先生卻發現,所謂“數字電視”的收視質量與先前相比并無明顯改觀,且操作異常繁瑣,于是直呼上當。2007年1月初,他一紙訴狀將負責數字電視推廣的東方有線網絡有限公司告到了虹口區區長辦公室。在全國,像上海這樣遭遇數字電視尷尬的城市和像張先生這樣對數字電視心存疑惑的消費者都不在少數。奧運前夜,陣痛難免。
在傳輸質量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數字電視的效果受到了張先生的質疑。而在全國,類似張先生這樣對數字電視傳輸質量表示不滿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數字電視?消費者似乎并不清楚,收視效果很難涵蓋這一豐富的內涵。
如果僅僅從術語和學術的角度出發,這個問題似乎不應該稱其為問題,數字電視在世界上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所謂數字電視,是相對于模擬電視而言的。數字電視要求從拍攝編輯制作到演播室發射傳輸接收過程中的所有環節都使用數字信號,相應地能夠播放這種全數字信號的電視設備便稱為數字電視。
從視頻效果來看,由于圖像質量和信道傳輸所占的帶寬不同,使得數字電視信號分成了幾種不同的標準,即HDTV(高清晰度電視)、SDTV(標準清晰度電視)和LDTV (普通清晰度電視)。不同標準的數字電視信號會存在一定的差別。
可學理上的廓清并不能幫助消費者真正去享受數字電視帶來的劃時代的視覺享受。從技術的角度來說,數字電視從制作、傳輸到接收都要實現數字化。從制作和傳輸的角度看,這似乎是電視傳輸機構去解決的事情,目前上海文廣和央視已經開通了相應的數字電視頻道。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接收是關鍵。
首先就是終端接收設備的選擇,在我國電視概念滿天飛的今日市場,什么是真正的數字高清電視已經讓消費者有些眼花繚亂了。本來標準的出臺有望改善這一現狀,但有時候卻有些事與愿違。
沒標準亂,有了標準更亂。
家電連鎖店內,“高清認證第一家”成為各彩電廠商爭相宣傳的焦點。TCL捧出編號001的首張“CQC數字電視高清認證”證書,海爾掛起“祝賀獲得國家高清認證001號證書”的標語,創維某款16∶9的32英寸彩電上,也赫然標注著“中國第一清”。
在家電賣場外,混亂同樣存在。被曝未能通過信息產業部某下屬機構高清認證的東芝,稱已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出具的認證證書。
如此混亂的局面不僅讓消費者對數字電視質量心存疑惑。同時,通過機頂盒等設備實行模擬信號向數字電視轉換的過程中,則存在著數字電視推廣過程中的質量信任問題。上海的推廣不力和張先生的一紙訴狀則是最好的注腳。
業內人士指出,嚴格地講現在的數字電視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數字電視。真正的數字電視應該是從節目源的錄制、傳輸、播放全過程的數字化,而如今的情況是,節目源多數是模擬信號、機頂盒的分辨率不夠高、電視機的顯示效果達不到高清,每一個環節都將導致數字電視的觀賞效果遠達不到理想程度。可以說,數字電視在現階段尚未發揮優勢,但用戶并不能因此全盤否認數字電視。
對于標準而言,只有有了產業的支撐,標準才有生命力,這不僅需要終端接收設備的支持,還需要從制作、播出、傳輸到接撥收整條產業鏈的支撐。
對消費者而言,趁著奧運的東風,喜迎數字電視的到來,本是件皆大歡喜的好事,但如果存在質量上的信任危機,出現假數字電視,那只能對今后數字電視的發展起到反面的推動作用。
上海張先生之所以要和負責數字電視推廣的公司對簿公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相關公司的推廣手段感到忍無可忍。
“本來很高興能提前看到數字電視,但是沒想到麻煩的事情還在后面。”一位貴陽的用戶說。安裝數字電視后發現,效果遠沒有宣傳得那么好,首先是節目清晰度不夠理想,與傳統電視相差無幾;其次是數字電視節目內容一般,沒有特別之處;再次是收費較高,每月由14元增加到26元,且點播專業頻道還要另付費。“我家有兩臺電視,但推廣方只送一個機頂盒,我只有再花幾百元另買一個機頂盒,并且要交雙份數字電視的月租費才能同時使用,成本太大了。最重要的還是用戶失去了選擇權。”這位業主說。
“可以看出,一些用戶對 數字電視并不樂于接受,根本問題在于推廣方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指出,數字電視在一些不太富裕的地區推廣,會面對很多難題,特別是如何讓低收入家庭接受的問題。因此,數字電視必須將試點放在經濟發達的城市,以免在技術與內容尚未成熟時就因收費問題遭遇排斥。
一些群眾還反映政府靠行政力量強制推行數字電視的做法欠妥,業內專家則認為,靠行政力量推廣并沒錯,問題是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充分考慮到用戶的接受度,以讓用戶接受為最終目的,而非以強制推行完成任務為目的。此外,推廣工作需要建立監督機制,以免主辦單位各自為政、不顧用戶的切身利益。
今年2月6日,國家廣電總局就規范數字電視出臺措施,要求實施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的地區,必須保留至少6套模擬頻道,轉播中央、省和當地電視臺的主要節目,供沒有機頂盒的用戶接收,以切實維護有線電視用戶的合法權益。各地制定有線數字電視的基本收視維護費標準特別要照顧到低收入家庭,對包括低保戶在內的低收入家庭給予相應的資費減免優惠,保證低收入人群能夠享受到有線數字電視服務。
對此,專家分析指出,廣電總局的要求,代表了各方利益,是經過多方協商的結果。從中也可以看出,數字電視的盈利模式尚待探討,產業鏈利益分配需要市場進一步調整:由于各運營主體自身體制以及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并未真正市場化,包括付費頻道商、頻道集成商、網絡運營商,以及設備制造商和技術提供商的利益分配目前并不能達到合理的動態平衡,距離產業鏈和諧發展的目標還有一段路要走。
2008年承諾使用數字電視轉播給了國內數字電視發展一張明確的時間表。但數字電視最終能否得到市場認可,消費者是最有發言權的。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消費者對數字電視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數字電視業務。
2004年8月1日,央視下屬負責數字電視業務的風云傳播有限公司宣布,8月9日由央視制作的兩個奧運頻道、兩個影視劇頻道、一個音樂頻道和一個世界地理頻道正式面向全國開播。但迄今為止這些付費頻道只在上海、重慶、福建等幾個少數地區實現了落地。更令央視尷尬的是,就在其眼皮底下的北京,有機頂盒的用戶也無法接收到央視付費頻道的節目。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據知情人士介紹,是因為央視和北京歌華的利益爭執不下。央視與歌華之爭實質是爭奪產業鏈主導權,“一旦開始運營,就不僅僅是分成的問題,從長遠來看,這是將來誰在數字電視產業里占主導地位的問題。”像歌華這樣的網絡商一旦通過機頂盒觀察到了用戶的收看數據,能夠了解觀眾的喜好,并建立起相應的數據庫,就會變得相當強大,并可以此要挾央視這樣的平臺商。從戰略層面來看,央視當然希望能掌控第一手的數據。
在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國內目前廣電體制下存在的問題,歌華作為網絡商,手中擁有網絡,但沒有內容制作能力。央視實際上是作為網絡商和專業內容提供商的一個中間平臺,它擁有一定的節目制作能力,可以稱之為平臺商。在國外,平臺商和網絡商是合二為一的,但在國內,正是因為平臺商的出現導致了競爭形勢的復雜,因為平臺商和網絡商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且都希望能控制終端(即最終用戶),使得數字電視的推進速度大大放慢。
據了解,在國外,一般電視的產業鏈只分為頻道商和網絡商兩級,網絡商和平臺商是集于一體的,中間沒有平臺商。而網絡商的整合是完全市場化的,政府只規定做內容的公司不能做播出口,電視臺也只能播,不能擁有版權,不能做節目,越界就是違法。比如在美國,10年前全國有線電視運營商63家,到現在為止已經不到30家。其中前10家占了美國有線電視市場90%的份額,前3家占了美國有線電視市場70%的份額,第一家公司占了美國電視市場30%多的份額。對內容商來說,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覆蓋全國的范圍,覆蓋得越大成本越高。這種產業鏈模式決定其內容商和網絡商的利益關系是相互依賴的,他們的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用戶數最大化。
而在現行體制下內容提供商不能繞過平臺商和網絡商直接打交道,在網絡商控制終端的情況下,內容提供商和平臺商永遠不能直接接觸到用戶層面。內容提供商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自己的節目,不了解用戶的喜好,當然就不敢做大的投入。另一個更加嚴峻的事實是,中國的網絡商都是各自為政,全國有多少個城市就有多少獨立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換言之,全國共有一千多個城市,就有一千多個網絡商,平臺商當然不可能和一千多家網絡商談,但節目制作后又是以通過播放面積最大化來攤低成本的,現實的情況明顯阻礙了數字電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