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商城是全民公敵嗎
月銷售額1億元,4年融資1.8億美元——京東陷入了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怪圈,它讓伙伴敬畏而疏離,讓對手恐懼而憤怒
京東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
在微博上搜索“劉強東”,只有兩個結果,一是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還有一個叫“狗日的劉強東和京東”。在各大論壇,網友對京東的聲討層出不窮,“狗日的劉強東和京東”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在一片罵聲中,京東商城的注冊用戶從最初的36人演變為2009年的800萬;年銷售額也從1000萬元迅速增長到40億元。在剛結束的京東12周年店慶活動中,僅6月18日當天,京東商城就在13個小時內接到15萬個訂單,銷售了30萬件商品,創造了超過1億元的日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這些數字的增長均超過200%。
在這樣大的銷售額和增長速度下,京東卻是個不賺錢的企業。知情人士透露,“京東的真正毛利率僅有4%,最高不會超過7%。”
一輪又一輪的融資,或許能泄露一些信息——2007年,京東商城獲得了來自今日資本千萬美元的融資;2008年底,今日資本、雄牛資本以及亞洲著名投資銀行家梁伯韜的私人公司聯合向京東商城注資2100萬美元;2010年初,京東商城又獲得老虎環球基金領投的總金額超過1.5億美元的第三輪融資。
“4年1.8億美元,對一個日流水在千萬級的零售企業,每天光是利息就很可觀了,如果賺錢,又怎么會需要這么多的投資呢?”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低價秘密:賠本賺吆喝
“讓伙伴敬畏又疏離,讓對手恐懼又憤怒。”業內人士稱,京東的發展方式既野蠻又不守規矩,“不僅破壞了行業規則的底線,同時也是一種‘自殘’。”
2008年底,明基一款MP512投影儀的市場報價是3999元,在傳統渠道銷售的限價不低于3600元,而京東一推出就打出了3099元的價格。
“低價”,是很多消費者對京東的印象。以筆記本為例,其價格普遍比市場低500~1000元,某些特價款甚至低2000多元。而位列6月銷售第一的佳能EOS 500D套機,京東僅售4599元,比市場價低1500元。
劉強東在1998年到中關村代理銷售光磁產品,對消費電子產品的利潤空間了如指掌。2001年,幫助劉強東獲取了第一桶金的刻錄機市場遇到瓶頸,擺在劉強東面前只有兩條路:做分銷,或做零售。
當時,劉強東迷上了逛國美。國美的連鎖模式區別于傳統的“商場+專賣店”模式,受此啟發,劉強東認定,IT產品的連鎖店是未來的方向。“我們要建立一個標準化的體系,規模化地賣產品,控制好庫存、供應鏈,然后在全國復制。”
在模仿國美的幾年里,劉強東總結出,只要能提升效率,壓低成本,新的商業模式就會顛覆舊模式——百貨商場的毛利要維持在50%,而沃爾瑪只要15%就能賺錢。因此2004年,劉強東毫不猶豫地讓京東放棄了當時利潤主體的線下模式,改為線上銷售。“網上零售沒有店面租金、水電、陳列品折舊,也不需要龐大的銷售人員。”相對于國美11%~12%的費用率,京東的費用率僅是個位數,而且,京東的庫存周轉期為12天,只有國美的1/5。
劉強東還認為,京東不是依賴核心技術為生的企業,互聯網用戶的忠誠度又很低,因此必須把規模放在第一位。所以,京東甘于賠本賺吆喝。
記者還發現,成本和效率并不是京東低價的唯一原因。“有時廠商送來的報價單上,成本價比京東的銷售價格還高。”從事B2C業務的黃先生說,很多時候,廠商的銷售人員會直接讓把水貨和行貨混著賣。“水貨、行貨、翻新貨一起賣,是圈內公開的秘密。”
在任何時候,用任何辦法,“京東永遠堅持低價”。但劉強東也認識到,價格戰的空間會變得很小。因此他才提出,從2010年起京東的經營戰略將是“以價格戰為核心,增加服務戰和產品戰”。
上市“真相”:綁架投資人?
6月28日,深圳高特佳投資執行合伙人蔡瑋在微博中寫道:“劉強東近日刪除了在微博上的全部發言,隨著京東不斷擴張,劉強東本人變得越來越謹慎低調。這個‘輕公司’掌門人或許在承受沉重壓力。”
劉強東的壓力來源,很大程度上是京東的上市問題。
2007年6月,當京東商城的日交易量達到3000筆時,劉強東就意識到第三方物流將會限制京東的發展——普通規模的物流企業很難滿足京東的訂單量;如果改用UPS等一線物流企業,收費標準偏高將導致失去用戶;另外,京東主營的3C(家電、電腦、通訊)產品單筆訂單價格較高,第三方物流配送途中的破損率、丟失率難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