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其實也不看重房貸測試結果,現在的測試并無多大意義。”上述國有行人士表示。
“這些數據只能作為參考,一來是因為不知道這些結果是如何測算出來的,二來銀行的原始數據本身就帶水分。”第一創業銀行業分析師陳曦表示,各銀行二手房貸數據中水分現象比較普遍,很多二手房貸通過在合同上造假,造成實質上的零首付情況比比皆是。
據郭田勇介紹,目前國際上做此類測試時主要用兩種方法,情景模擬法和數據分析法。國內銀行做房貸測試用的什么尚未可知。“比如銀行是以什么類型房價做依據進行測試就沒說,假設房價跌20%、30%,是因為什么跌的,也沒講清楚。”
正是由于沒有公布具體的測試模型、測試方法,所以根據現有結果無法確定其客觀程度和指導意義。“雖然不能要求銀行完全公布測試流程、方法及模型,但銀行也不能完全不公布。” 郭田勇建議,在未來的同類測試中能更多地交代測試模型、測試流程等相關細節。
警示房貸風險隱患上升
如前所述,銀行的房貸承壓結果是重度情形下的結果,所謂重度,就是銀行認為這種情形發生的概率較小。“我是不相信房價會掉到30%到40%。”上述國有行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代表一線城市的北京、深圳、廣州以及杭州的房價環比下跌,單月分別下跌0.1%、0.3%、0.4% 和0.6%,上海和上月持平,即5月房價最大跌幅為0.6%,這與銀行測試的最壞情形相距甚遠。
“從銀行承受力來看,應該問題不大,比如房價下跌30%,不良貸款率增加百分之一點多,這都在銀行的可控范圍內。因此就房貸本身來說,銀行還是有相當強的承受能力。”郭田勇亦比較樂觀。
相形之下,銀監會的樂觀程度較低,從有關言論看,銀監會一直在頻頻警示房貸風險隱患。
6月17日,銀監會發布2009年度報告稱,隨著房地產市場不確定性逐步增加,2010年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業務中的不審慎行為可能加劇,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風險鏈條效應或將重現,信用風險隱患可能上升。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余額7.33萬億元,同比增速達38.1%。
銀監會甚至毫不避諱的“揭短”銀行房貸違規情況,并警告銀行,雖然貸款已轉出資產負債表,但銀行依然要承擔貸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實質上的法律責任和風險。
此外,備受輿論關注的地方融資平臺,因銀行授信總量較大、集中度較高、貸款“三查”不嚴、風險管控不足,也存在較大風險。對此,銀監會也要求各銀行全面評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資平臺風險,按照“逐包打開,逐筆核對,重新評估,整改保全”的要求做好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管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