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6家上市銀行中已有9家公布了半年報。從已公布半年報的各家銀行交出的“期中考”成績單來看,中資銀行業(yè)績增速之迅猛可謂令全球同行艷羨加“汗顏”。9家銀行中,凈利潤增長率高的超過80%,低的也有20%,9家銀行上半年凈利潤加總近1400億元。(《羊城晚報》8月26日)
實際上,中資銀行在賺錢上“很行”早不是什么新聞:2009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評出的“最賺錢銀行”榜單中,來自中國的銀行占據(jù)了前5名中的3席,中國工商銀行以213億美元的凈利榮膺全球最賺錢銀行之首;今年7月1日,《羊城晚報》報道稱,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2010年全球銀行排名冠軍顯示,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因巨額利潤分別榮獲“全球最賺錢銀行”一二名。全球銀行資本實力前三位的美國三大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等盡管實力雄厚,但在“賺錢”上卻“比不過”實力與之還有較大差距的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不僅是上述兩大中國銀行“很賺錢”,中國整體銀行業(yè)都“利潤誘人”:中國有84家銀行業(yè)者躋身全球前1000大榜單,高于一年前的52家。其資本總額僅占前1000家大銀行的9%,但獲利比重卻高達25%!
但是,“很賺錢”并不意味著很有實力和潛力。盡管9家銀行上半年凈利潤加總近1400億元,但這之中的主要貢獻只是在于凈息差,而且,與年初相比,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的下降正成為一個中國銀行業(yè)的普遍趨勢,他們?nèi)匀黄毡槊媾R需補充資本金的嚴峻形勢,銀行再融資很可能會成為接下來的市場主流。這使得不少中國銀行業(yè)出現(xiàn)了一個不正常的現(xiàn)象,陷入了“一邊賺錢一邊喊缺錢”的融資怪圈,向市場圈錢已成習慣性動作,種種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的情況,使公眾對此嚴重不滿。
央視《每周質(zhì)量報告》日前報道稱,目前中國銀行業(yè)大大小小的收費項目也已超過750種,不說收費,僅僅是收費名目,也夠說上半天了。由于銀行對收費項目和標準提示力度不夠,導致消費者莫名“被扣費”的現(xiàn)象很嚴重。諸如小額賬戶管理費、重置密碼費、短信服務費、點鈔費、跨行查詢費、取款手續(xù)費、賬單打印費等種種費用讓消費者難以承受,甚至還出現(xiàn)小額客戶的錢在銀行越存越少的情況。
相關專家對此評價稱,銀行各項收費不透明及相關服務一直不能讓公眾滿意的情況表明,我國銀行改革過于注重對西方功利主義思想的學習,而忽視了對道義價值觀的培養(yǎng)。而這一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則是,相對于金融企業(yè)來說,個人客戶處于弱勢地位,我國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個人客戶缺乏保護。如,對于ATM機出錯造成客戶多取錢的情況,國家相關方面一直在以法律法規(guī)“嚴懲”多取錢者,而在英國等一些法律健全的國家,很多時候銀行只能自己為“ATM機出錯”造成客戶多取錢的情況埋單!
實際上,中國多家銀行并不僅僅是“功利性太強”,而且還存在員工態(tài)度差、辦理業(yè)務排隊時間過長等等諸多服務問題。究其根源,依然在于銀行目前尚未擺脫壟斷屬性,他們可以不用“努力改善服務質(zhì)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就可賺得盆滿缽滿。所以,真正打破銀行業(yè)壟斷,才是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狄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