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領域日漸開放的背景下,眼下還在實行資源和價格壟斷的行業已經是屈指可數了。但就是這么幾個屈指可數的行業,每次政策調整,都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交通部、鐵道部日前宣布,今年春運各類旅客列車和公路運輸的票價不再上浮,被稱贊為“壟斷行業讓利的‘破冰之舉’”。但冷靜下來仔細思量,票價不再漲,交通部門的市場化之路究竟走出有多遠?
火車票春運不漲價惠及廣大旅客,“鐵老大”為此要出讓巨大的經濟利益,其積極意義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我們仍然要看到的是這次春運火車票不漲價,公眾事先一點都不知情,整個決策也沒有進行事前聽證,決策過程仍然是神秘和不透明的。它并沒有為公共決策搭建起公開公正透明民主的平臺。
更何況,鐵道部宣布今年春運不漲價,與以前宣布要漲價的管制邏輯沒有實質性變化。在現有格局下,鐵路部門通過貨運補貼客運的方式,讓利于那些背井離鄉的勞務工、學生群體,這未嘗不是一種民生關懷。
眾所周知,此前,鐵道部門在談及春運漲價話題時,往往是這樣幾條理由:一是有利于“削峰平谷”;二是可以留下一些外出務工者就地過年;三是春運漲價可以分流客源,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四是春運漲價可以彌補運輸企業因增加運力所額外付出的成本,等等。那么,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農村改革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在城鄉二元結構之間產生了一種不可抑制的流動需求,使得中國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一到春節前后就涌動起大量人口急速流動的人潮。春運,就成了極富中國特色的一大交通問題。這幾年的事實說明,回家過年和出門上班、上學、打工,這些都是剛性的消費,很少有人會因為車票上漲而打消“回家過年”這個在中國人腦子里已經扎根了幾千年的強烈念頭,鐵路運輸部門以漲價作為經濟杠桿來調節乘客數量,其實少有現實意義。春運漲價,并沒能使鐵路、公路的旅客分流多少,而鐵路部門利用行業壟斷的優勢提高車票價格,則成為春運漲價的最大受益者。
由此推論,今年春運火車票不漲價既然不是通過多方博弈民主決策形成,最多也只能看作是,鐵路部門自我操辦的單方行為。有學者認為,鐵路部門是行政性壟斷部門,同時也是一個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業。春運的“無漲不運”背后,是鐵路系統拋棄公共企業的定位,夸大其外部經濟性、規避其作為準公共物品的社會福利性的結果。任何一個公共部門,其公共決策的最優選擇必須考慮到公平、正義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鐵道部此次宣告今后春運不漲價的積極意義非常有限。關鍵還是要呼吁鐵道部以及其他行業主管部門以本次惠民決策獲得的熱烈反響為契機,順勢搭建公共事務民主決策平臺,并由此影響和促進其他部門的跟進。如此才是真正的利國利民。
鐵道部門春運不漲價了,那么其他的壟斷部門呢?如,民航部門的機場建設費,價格“跟漲不跟跌””的油老大,自說自話的“電老大”,還有欲將管道燃氣初裝費轉移到管道氣價的“氣老大”……這些壟斷行業的“老大”們,他們又將怎樣保證自己的決策能真正合情合理惠及民生,而不是利用壟斷優勢與民爭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