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調查藝術院校“潛規則”,業內人士自揭內幕,中戲等院校稱是聳人聽聞
不久前,中央音樂學院一位年屆70的知名博導,在財色兩方面“潛規則”一位女學生后未能兌現其考博承諾。在這位受害女學生到處告狀的情況下,博導無奈下只好“聲淚俱下”地向中央音樂學院紀檢部門主動坦白。
該事件經媒體披露后,有關藝術院校“潛規則”的話題再次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那么藝術院校當中潛規則有多普遍?潛規則的方式有哪些?日前記者為此進行了多方采訪。
調查
大多藝術考生家庭都有血淚賬
有業內人士認為,潛規則已經在報考藝術院校的考試中泛濫成災。
幾天前,記者采訪了東北某藝術院校的龔教授以及剛從藝術院校畢業,目前在北京當歌唱演員的小剛。他們兩個人從考前輔導、外地藝術院校與北京藝術院校潛規則區別、從事潛規則者的品行特點與收入等多個方面,對記者陳述了他們所了解的藝術院校潛規則。
1.沒30萬別想上
“大多數藝術考生的家庭,都有一本血淚賬。”東北某藝術院校的龔教授對記者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潛規則開始在藝術院校滲透。現在要想考上北京的一些名牌藝術院校,至少30萬,而且在專業方面還得說得過去。因為想交錢的人多了,交錢的考生里面也有水平不錯的。考官或者系里有影響力的教授一般手里都掌握幾個能考上的名額,你有把握考上,才敢收你錢。
龔教授說,有些不交錢的考生也能考上,例如一個系要收50個學生,那前三名肯定不用交錢,那是尖子和天才,考官是不敢把天才拿下的,總得有人撐門面。
小剛說,他考上的是外地一所著名師范大學的藝術系,他考試時幾榜都是第一,但是還是在考試前拜師輔導,并且交給了某些關鍵人物1萬多元辛苦費,這樣才穩穩地考上了。”
2.考前輔導 “點石成金”
不過穩妥地收取好處費的方法,主要靠的還是考前輔導。龔教授說:“懂得聲樂的都知道,考前輔導你幾個月,能管什么用呢?其實什么用都沒有,但是你要想考上,就必須得去拜師接受輔導,每課時就收取1000到2000元。西安某藝術院校一個系主任,課時費1200元,課時才20分鐘,這不是點石成金嗎?課外輔導大賺其錢,就造成老師不愛在系里教課,都糊弄學生,或者讓自己的研究生代課,自己都去外面教課了,考上藝術院校的學生得不到高質量的輔導。
“你去看看教授們的車與房,就知道他們多有錢了。”龔教授說,有個音樂學院院長家,先別說房子里的擺設,光那一臺大鋼琴,就價值幾十萬元。小剛說:“教授們開名車住豪宅的太多了。”
3.考上的考生被繼續“潛規則”
龔教授說,在報考藝術院校時,有老師收你錢并且給你辦事,那還是屬于道德好的。例如他認識的一位著名歌唱家,對自己沒把握辦進去的學生絕對不收錢。
辦考前輔導班的張先生也向記者透露,據他所知,有些有信譽的老師沒把握的不收費,有把握但是萬一考生沒有發揮好,考試沒過的,還有一套退錢機制。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潛規則”者都有如此“高尚”的品德。龔教授說,有些藝術院校老師收了錢只能保證你專業課能通過,但是考生文化課不過,沒考上,他收的錢照樣不退。而且你明年要是再考,還得向他交錢。
小剛說:“考上的考生有時還得被繼續潛規則,我們學校的一些女生考上后還得繼續給老師當女朋友,還有的被老師拉到外面去陪酒,或者被老師帶到北京說是開眼界,看演出,期間老師對女生動手動腳,極其無恥。”
4. 潛規則成了產業
辦考前輔導班的張先生說,一些藝術院校老師怕出事,一般也不敢輕易收錢,只有可靠的人當中間人才行。有些考前輔導班或培訓中心就做這買賣。
“我的同學就做‘掮客’,生意很好。”小剛告訴記者,他的同學在上學期間就幫他的老師聯系各種“潛規則”生意,畢業后就自己開辦公司,專門做這個,一般公司拿小頭,老師拿大頭。
龔教授說:“你可以去調查一些跟學校掛靠的培訓中心,很多都牽扯到這類買賣中。
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副院長錢態說,許多考生在報考藝術院校之前,家長總是盡可能地想辦法“找關系”“托熟人”。于是一些以“考試中介”為生的人們出現了,他們所有人都會聲稱自己與某某領導或者教師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所要的金額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均有。“這種中介大多是騙子,他們有的是院校的畢業生,有的是某某領導和老師的朋友,有的甚至什么都不是只是個圈內人士。有的人是做中介收取好處費,有的根本就是騙了錢走人。”錢老師稱,“這類人是最難杜絕的,每年都會出現,而且越是敢于開價敢打保票的人可信度越低。”
回應
北電中戲上戲:潛規則是聳人聽聞
藝術院校潛規則現象普遍到了什么程度?在今年初一個有關潛規則是視頻出現在網絡后,北電、中戲、上戲等多所經常陷入潛規則傳言的藝術院校,都非常巧合地出面否認存在潛規則。
今年2月,網絡流傳的一則“錄取潛規則”的視頻內容是:在北京電影學院放榜的當天,一位落榜考生一家三口揭露所謂的“錄取潛規則”。考生母親稱,來報考前,孩子學校的老師就已經告訴她,沒有30萬肯定錄取不了。落榜考生也表示不滿,稱自己能唱會跳,此前已經拍過影片,憑她的條件無論如何也不會進不了復試。
隨即北京電影學院針對上述視頻進行了反擊。北電公開回應指出,考試中有很多監督系統,不會有潛規則存在。北電黨委副書記、招生監察領導小組組長介紹,考試成績采取集體打分,其中初試和二試由3人判分,三試由9至11位副教授以上人員組成專家評審組,判分采取量化和細化的方式。而在考生考完后,由招生監察人員直接將打亂順序的試卷進行裝訂,將考號、名字全部封閉,序號打亂后,可有效防止閱卷老師給“人情分”。
北京電影學院紀委副書記、招生監察辦公室主任王宏民向記者介紹,在北電以往接收到的舉報信息中,這種落榜就導致家長心態失衡,主觀臆斷“招生不公平”的情況最多見。
對于所謂“藝考潛規則”,上戲和中戲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只是網絡媒體聳人聽聞而已。
上戲一位負責人表示,上戲早已建立了相當嚴密的監考制度和環節。“考試的試題都是從題庫中隨機抽出的,連考官在開考前也不知道拿到手的到底是什么題目。而且,以前我們只在三試才采用現場錄像的記錄考試情況,但近幾年錄像制度從初試便開始實行。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考生之間的公平競爭,杜絕一切可能出現的不公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