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微精彩語錄:
“我本來是打算在學生中無記名投票,把那些偏才、怪才,或高考中沒有發揮好的學生推薦上去,但因為關注度很高,不得不采取折中的辦法。”——談校長推薦制的初衷
“校長實名制帶來的革命性意義就在于,讓大家看到原來還有這樣一條路可以走。那樣就可以反哺給初中、小學,讓這些孩子可以發揮自己的個性。”——談校長推薦制的意義
“中國的高考改革不邁步不行,步子賣得太大了也不行。我就希望,在邁步的過程中,大家多給一些理解和支持。”——希望公眾能用寬容的心態看待校長推薦制
“我們整個社會的心態,還沒到校長可以真正說了算的程度。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猜忌、懷疑。如果總是有這樣的眼光,那這樣推動的時間和管理成本都將很大。”——分析偏離初衷原因
“高校具有真正的、充分的自主招生權;整個社會對高校自主招生形成一個良好、理智的認同觀;建立起一套被大家自然接受的、信得過的流程。”——對校長推薦制長期走下去的三點建議
校長推薦上北大提出者:為選拔怪才現實偏離初衷
眼前的這扇門,溫馨親切。一張可愛的卡通人物畫像,貼在正中,許多花花綠綠、各種形狀的小紙條,圍繞著它,上面寫滿了學生們的美好祝福和感謝。如果不看正上方“校長室”那三個字,肯定不會想到,這就是杭州二中校長葉翠微的辦公室。
50歲的葉翠微到杭州二中當校長已經10年了,過去的年頭中,隨著學校的迅速發展,以及他改革創新的思想和做法,他已然成為中學教育界的名人。只是他沒有想到,隨著校長推薦上北大事件的推進,作為向北大提出施行校長推薦制的第一人,他會成為眾多媒體報道的對象,被社會大眾所關注。
今年4月,葉翠微向北大建議實行校長實名推薦制,他承諾會用自身的信譽擔保,將名額用在真正優秀的學生身上。7月,北大采納葉翠微的建議,開始醞釀校長實名推薦制。11月,北大在全國遴選出39所高中,正式賦予這些校長們實名推薦的權利。
全民熱評給校長戴上輿論枷鎖
“我沒有想到,這件事的影響會這么大……我提出這個想法時,并沒有想到會成為一個新聞事件。”葉翠微皺著眉頭,他不理解本應該順理成章、很自然的事情,為什么會變成一個新聞事件,并持續一個多月時間,引起全民熱評。
在百度或Google中輸入有關“校長推薦上北大”的文字,便會出現幾百萬條相關信息,其中最多的是負面或否定性的評論。盡管早已過了所謂的新聞敏感期,但還是會有人去評論它,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
如此強勢、密集的關注,讓葉翠微很不舒服,他接連用了好幾個“尷尬”,來形容和他同病相憐的那38位校長,“我們只能隨著輿論走,免得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負面消息。過于關注以后,誰的手腳都放不開,那最初的目的就很難達到。”
在葉翠微看來,校長實名推薦其實是一件高成本的事,因為他們需要拿自己的人格、名譽做擔保,但板磚一片的現象,不免讓他發出“誰敢多事?”的長嘆,“我們的社會充滿了不信任,對這件事包容度太小,板磚一片難免誤傷。”
確實如葉翠微所說,從7月份北大決定施行校長推薦制后,各方否定的評論便紛至沓來,網友更是否定、責難聲一片,“這一定會導致暗箱操作,根本就不需要討論。”“又有一批校長要暴富了。”“有幾個校長講誠信?”……
等到了11月9日,北大正式公布推薦中學名單和規則后,質疑聲更是接連不斷,越來越多評論家、教育家、學者、官員介入其中,對校長實名推薦制存肯定態度少之又少,大多數評論者都不看好它,認為它將會名大于實。
在這樣的情況下,校長們越來越謹小慎微。就連葉翠微也不得不修正最初的想法,借鑒別的中學經驗,先成立自主招生領導小組,再對學生綜合打分,最后按分數排名進行推薦。“我本來是打算在學生中無記名投票,把那些偏才、怪才,或高考中沒有發揮好的學生推薦上去,但因為關注度很高,不得不采取折中的辦法。”自己提議的校長推薦制度,會被輿論和社會環境所牽制,逐漸變形走樣,是葉翠微最不愿意看到的。
其實不止一位校長抱怨過自己身不由己。“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南開中學校長宋璞在一次采訪中坦言,他感到壓力非常大,外界對校長的猜忌,公眾對學校的不信任,都讓他感到難以按照自己個人的意見自主進行推薦,最后不得不以分數來作定奪。
但也不止一位校長,在公布推薦名單后表示,自己其實沒有壓力,因為他不直接行使這個權利,校長簽名的背后是一個團隊、一套機制在負責,校長只不過是一個簽字者。源于此,一些學校的推薦語,幾個學生幾乎一模一樣,或充滿感性的描述語言。
本來葉翠微提出校長推薦制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唯分數論的一統天下,但最后,轉了幾個圈圈還是回到了以分數論成敗的老路上去。也許,在沒有明確標準而公眾要求公平的呼聲下,分數依舊最能服眾,因為“推薦年級第一名,至少沒人不服氣。”而且,可以為校長規避很多輿論風險。
沒有偏才怪才何來推薦
在校長們逐一公開晾曬推薦學生名單后,最多的質疑是,為何校長們推薦的都是拔尖學生,為何沒有偏才、怪才。從最開始,公眾便對校長實名推薦,期望頗高,希望校長們能不拘一格降人才,推薦一批偏才、怪才。但最后的結果,讓他們非常失望。
“這39所中學,都是重點。這樣的學校中,怎么可能有偏才、怪才?那些人早在初中升高中,甚至小學升初中時被刷掉了。”一位跑教育口的記者,在看到公眾質疑后,釋疑道,現在的條件下,讓這些學校推薦偏才怪才,確實難為它們了。
南師大附中校長王占寶和他推薦的學生匡超,成為今年所有校長和被推薦學生中,出鏡率最高,接受采訪最多的人。在王占寶看來,他們還是希望被推薦的學生能在綜合發展的前提下,有學科特長,而不是特意地去尋找偏才、怪才。用兩天時間就被確定推薦的匡超,就是一個全才。
武漢三中的工作人員則直截了當地告訴記者,“我們是湖北數一數二的高中,能考進來的學生都是均衡發展的,沒有一個偏才。”
葉翠微推薦學生的初衷里,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能把一些偏才、怪才推薦上去。但他也不得不承認,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如錢鐘書、吳晗那樣的偏才、怪才。
“校長實名制帶來的革命性意義就在于,讓大家看到原來還有這樣一條路可以走。那樣就可以反哺給初中、小學,讓這些孩子有生存的空間,可以發揮自己的個性。”葉翠微稱自己是一個教育理想主義者,但他并不盲目樂觀。“當然,這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以后才會出現的事,要等這個制度慢慢運作得更規范,更成熟。到那個時候,我認為就會有一批真正的偏才、怪才出來。”
給國外推薦學生 我一個人說了算
在采訪時,正好一位高二的男生來找葉校長。他開門見山地告訴葉翠微,想得到一封校長推薦信,因為自己打算申請美國的一所高中,去讀高三。葉翠微問他叫什么名字,他告訴后,葉翠微低頭閉眼,兩三秒之后抬頭,邊說知道這位學生的名字,邊夸贊他很不錯,并肯定地告訴他會寫推薦信,過幾天來再來找他。
葉翠微每年差不多會向美國、英國等國外高中、大學推薦近70名學生。“基本上我推薦的都過關了,而且他們表現都非常好。”給有意愿申請國外學校的學生寫推薦信,完全是葉翠微一人說了算,因為在他心里對每個年級排在前面、出類拔萃、有特長的學生都有一本帳。如果遇到不太了解的學生,葉翠微會看學生帶來的一些能證明自己能力的材料,或向任課老師、學生了解情況,“有的學生托福考了一百多分,那就不用多說了,我只要看到他是一個人才,就會推薦。”
“德為首,體為本,學為重。”是葉翠微的人才觀,他也是這樣要求杭二中學生的。“教育首先要教育的是人,這是它的社會責任。但我們現在把學業排在第一位,不重視身體、心理健康,所以才會有很多高學歷的學生一夜之間跳樓。”葉翠微也正是以這三點,來衡量、評價他的學生,判斷要不要給他寫推薦信。
相比給北大推薦學生的尷尬和身不由己,葉翠微更享受給國外學校推薦學生的自主性,他用自己的人格和聲譽保證被推薦學生的高質量,“我的人格是可以拿出來曬的。”
“目前,我們整個社會的心態,還沒有到校長可以真正說了算的程度。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猜忌、懷疑。如果總是有這樣的眼光,那這樣推動的時間和管理成本都將很大。”葉翠微相信,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校長實名推薦的完善,終究有一天,中國也可以走到現在的歐美水平,“就像我現在每天很自然地寫這些推薦信。”
希望十年后自己退休時 推薦制能成熟
南師大附中的匡超是第一位被確定推薦的學生,也是接受媒體采訪最多的學生。當北大公示結束后,記者曾試圖聯系匡超,被他母親一口拒絕,“我們都被這事給害慘了,我們已經給學校提出要求,以后不再接受媒體采訪。”
過多的鎂光燈不僅讓校長們戴著枷鎖跳舞,也讓這些被推薦的孩子們背上了一份沉重。后來別的中學都吸取前者的經驗,推薦名單出來后,不再安排學生和記者見面。葉翠微也拒絕了記者想見見被推薦學生的要求,因為他們盡管被推薦,還要參加高考,“來來往往的人多了,對他們的成長并不好。”
如今,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塵埃已漸漸落定,如何讓這條有別于現行高考制度的道路,順暢地走下去,構架起一座通向高校的立交橋,葉翠微有自己的思考。
“中國的高考改革不邁步不行,步子賣得太大了也不行。我就希望,在邁步的過程中,大家多給一些理解和支持。”在整個采訪中,葉翠微說得最多的,就是希望公眾能用寬容的心態去看待這次校長推薦制,給它多一些成長的空間。
“高校具有真正的、充分的自主招生權;整個社會對高校自主招生形成一個良好、理智的認同觀;建立起一套被大家自然接受的、信得過的流程。”這是葉翠微對校長推薦制如何長期走下去的三點建議,而且他呼吁,要想讓它走下去,高考必須改革,中學校長要勇敢地站出來。
50歲的葉翠微還有10年才退休,盡管他不樂觀地估算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校長推薦制度要20年后才能完善,他還是希望在退休之時,能看到校長推薦制度的完善,達到他提出時想象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