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經濟30年
經歷了30多年的變遷,如今的高考經濟已經迅速膨脹為一個價值百億級的大蛋糕。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嚴峻形勢下,家長們望子成龍一擲千金,商家們瞅準商機賣力炒作。是什么讓家長們對高考消費如此慷慨?家長的“舍得”中究竟有多少是“值得”?這些價值不菲的消費,究竟是“的確需要”還是“被逼無奈”?
商家高考經濟“備戰”表
4月教輔銷售月
主要目標:傾銷各種備考試題集、輔導集、名師名家講座集。
5月至6月營養月
主要目標:不遺余力地向考生和家長“灌輸”營養失衡理念,讓考生服用各式各樣的營養品。
6月中下旬開始休閑月
主要目標:向考生推薦各式各樣的旅游休閑項目。
7月至8月宴請月
主要目標:名目繁多的“謝師宴”“感恩宴”都會浮出水面。
萬元級消費 堆砌出300億高考蛋糕
如今從高考開始到大學報到結束,一個學生的花費是多少呢?去年考上大學的丁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高考時,父母給他訂了100元4小時的“高考房”和66元的“營養午餐”。考后的假期里,他和同學聚會、吃飯花了三千多;和媽媽去杭州旅游花了六千。錄取通知書下來后,家里辦“謝師宴”花了一千。大學報到前,丁浩換了部新手機,買了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MP4,所有電子產品加在一起大概花了一萬二。除此之外,新衣服、新鞋加上上大學住宿用的日用品,一共花費了四五千元錢。
粗略算下來,丁浩從參加高考到大學報到,這其間一共花了2.6萬多元錢。據丁浩講,他這樣的“消費水平”在同齡人中很普遍。
2010年全國高考考生共有946萬人,其中城鎮考生約為354萬。如果與丁浩“消費水平”相近的考生占城鎮考生的三分之一,即約118萬人,那么,從參加高考到大學報到,這其間高考考生消費將超過300億元。
“高考概念” 衣食住行無孔不入
對于商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于是“高考經濟”和“后高考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各路商家“眾人拾柴”,將“高考概念”炒得火熱,將商機挖掘到考生衣食住行玩的每個角落。
“‘高考房’在大連出現有近十年的時間了,最開始只有少數經濟條件好的家長認可,現在幾乎一半的考生都會預訂‘高考房’,所以每年的高考期間賓館業都會迎來一個小高峰。 ”常年從事賓館行業的呂先生說。“不過,和餐飲、娛樂等其他行業比起來,我們只不過是搭了個順風車。 ”
賓館行業搶占的是高考當天,其他行業的商家則在高考后的假期里看到了更大的商機。某餐飲娛樂公司的負責人任女士說,“‘營養餐’只不過是打了個前戰,高考后的‘散伙飯’、‘謝師宴’才是重頭戲。其次,考生們一般會在假期里集中娛樂放松,這也使他們成了KTV、網吧等娛樂行業這段時間內最主要的客源。 ”
除了餐飲娛樂業,在“高考后經濟”中分得最大份額的無疑是旅游業和電子產品業。“‘考后游’是我們每年6月份到8月份做得最多的單子,從前幾年的省內游、國內游到現在的出境游,線路的變化可以看出高考生出游這塊市場越做越大。 ”某國內旅行網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今,電腦、手機、MP4、數碼相機已成為了準大學生們的“新四大件”,這無形中催熱了電子產品的銷售。奧林匹克電子城的一位負責人說,“高考結束后,購買MP4、PSP之類小電子產品的最多,銷售量大概是平時的二倍。同時,隨著高考錄取通知書的發放,每年電子產品都會在8月份迎來另一個銷售高峰期。 ”此外,該負責人還透露,隨著數碼產品的更新換代,學生們的購物標準也在水漲船高。這意味著商家可以用更高的配置、更新的技術,換來更大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