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伴隨各地高考成績陸續發布,一些地方又開始熱炒“高考狀元”。盡管各地教育部門三令五申,要求規范高考成績發布,一些地方特別強調不準炒作“高考狀元”,但這樣的一紙通知相比強大的逐利沖動,顯然沒有什么約束力。
熱炒“高考狀元”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高校爭奪、地方獎勵和商家炒作。
早在高考分數出來之前,各個高校就已經做好搶奪“高考狀元”大戰的準備,各種優惠政策五花八門,比如廣東某高校就開出了今年廣東省招攬“高考狀元”的最高價12萬元,同時免繳四年學費。西安某高校則拿出上百萬元專款,鼓勵各地高考尖子生報考該校。還有地方的高校今年也分別提高了“高考狀元”獎學金,紛紛向“高考狀元”拋出誘人的橄欖枝。
很多地方的“高考狀元”們也可以從當地教育部門和他們的母校拿到獎勵,畢竟,在很多人眼里,一個地方能培養出一個“高考狀元”,就可能贏得更多的關注,提升一個地方、一個中學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而這對于凝聚人氣和資本非常重要。
無法回避的一個事實是,在商家的追捧和包裝下,“高考狀元”已經成為消費目標,做廣告、代言產品,他們所具有的市場潛力正在被全力挖掘。據說,有的“高考狀元”去店鋪買糖,也被商家掛出“熱烈祝賀我市高考狀元在我店購買糖”的橫幅廣告來促銷。
3年前,重慶市曾試圖將“禁止學校炒作“高考狀元”寫進《重慶市國家教育考試條例》,最終因為爭議較大,“管不了,也管不好”而取消;1年前,江蘇省教育主管部門下令禁止公布高考排名,卻引出了一堆“疑似狀元”;今年高考前夕,海南、廣東、江西、江蘇等省市的教育部門又先后發布規定,禁止宣傳炒作“高考狀元”,但效果并不樂觀。
每到高考季,熱捧“高考狀元”之風就禁而不止的根本原因,源于功利的巨大驅動器。熱捧“高考狀元”,既跟當前社會的浮躁癥有關,又折射出教育功利化的趨向。
一些高校不惜重金爭搶“高考狀元”,有的其實就是借“高考狀元”拉抬學校名氣的指數,人為地制造“名校”之轟動效應,有的就是借錄取“高考狀元”的人數來彰顯一所大學的知名度。一些中學熱炒“高考狀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突顯自己的辦學成績,進而提升學校的地位,網羅更多的優質資源,吸引優秀生源。在一些地方,哪個學校出了“高考狀元”,幾乎就成為擇校的風向標,“擇校費”立刻水漲船高,各方的青睞和資源傾斜紛至沓來,學校所在的地方教育部門、政府官員也因此貼了一層金,增加了政績砝碼。而商家呢,貼上“高考狀元”的標簽,開拓了市場,贏得了面子,掙了銀子,何樂不為?
熱炒“高考狀元”雖然更多的是一種功利行為,但由此帶來的卻是嚴重的不良反應。由于熱炒“高考狀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某種程度上勢必加重一些地方牢固堅守應試教育的陣地,依然視考試、考分作為衡量學生素質的指揮棒,不僅會誤導素質教育改革,還會進一步加重教育的功利性,加重擇校熱。
其實,要給“高考狀元熱”降溫,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制定多少條“禁令”,發布多少個“通知”,也不在于媒體公不公布狀元,而在于各地能不能真正推進素質教育,能不能均衡中小學的教育資源。如此,即使熱炒“高考狀元”,也不會成為家長們擇校的風向標,最終炒熱了擇校,炒高了擇校費,炒壞了教育公平,炒重了家庭的教育負擔。成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