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申請不到科研經費,就只能到社會上找企業贊助。企業贊助是要看到市場效益的,隨之而來,有很多以‘尋找野人’為名的探險旅游項目就大范圍興起了。” ■社會公開籌集1000萬元,神農架野人科考要重啟 “身高2米以上、全身紅棕毛發、直立行走,抓住人會大笑不止……”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神農架就一直流傳著有關“野人”的神秘傳說。和北美洲的“大腳怪”、中國西藏地區的“雪人”一樣,神農架野人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探險家和游客深入叢林進行探險。 近日,有關神農架野人的新聞又一次成為焦點,“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會”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善才表示,該研究會要向社會公開籌集1000萬元資金,在全球征集人員,一起到神農架林區找出野人,他們有80%的成功把握,最終會找到野人。揭開世界自然之謎,并“揚我國威”。
記者多次撥打王善才的手機,但始終顯示該手機已經被限制呼入。而在此之前,王善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的時候曾表示,在中國長江流域,三峽地區,古猿、古人類和巨猿化石不斷出土,尤其是湖北巴東、建始一帶,曾出土過數百顆巨猿牙齒化石,這證明那里曾是大型靈長類動物的家園。此前有關野人的科考活動,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組織的,都有個特點,就是“剿匪”式,漫山遍野搜索,方法不對頭。“我記得1977年的那次科考,一位軍方領導帶隊,越野車轟隆隆地開到山下,什么動物都嚇跑了,哪里找得到?”王善才說。
而這次科考計劃,他們將采取蹲點觀察為主的方式,找到野人出沒較多地區的洞穴,在周圍躲起來觀察。此外,還可能引入先進科技來幫助科考。比如在山林中安裝攝像、竊聽裝置,捕獲野人蹤跡。
王善才認為,“野人”可能是進化過程中不成功的介于人與猿之間的動物。如果有一支像大熊貓一樣存活到現在,這對認識靈長類動物的進化過程是很有幫助的,同時也證明了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種亦猿亦人、非猿非人的高級靈長類動物。
■有關是否存在野人的爭論已經持續了40年
其實,有關野人是否存在的爭議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經存在。
1974年5月,神農架地區的村民報告,他碰到了一個滿身白麻色長毛,兩腳走路的動物。據稱,這種動物曾伸出兩只手走近村民。這也是第一次有人在神農架目擊到“野人”。
1976年,神農架林區六名干部職工乘坐吉普車回林區的時候,路遇紅毛的直立動物,隨后他們向中科院打了報告。
2003年,神農架林區宣傳部羅永斌聲稱目擊到了野人,這種人形動物,黑發齊肩,全身灰白,雙臂彎曲,身高在1.65米左右。
此外,30多年間,還有人不斷對外聲稱搜集到據說是野人的毛發、糞便、腳印等證據。
但是,從這些野人目擊報告中不難看出,所謂野人的外貌并不是確定的。它的毛一會兒是白色,一會兒是紅色,一會兒又是褐色。而且盡管有這么多次的目擊,卻沒能留下任何影像資料。
“到目前為止,究竟什么是野人,野人應該具備哪些生物特征,有哪些生活習慣等等都沒有定論,何談尋找‘野人’呢?”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就對王善才大張旗鼓尋找野人的行為提出異議。“說野人是遠古智人進化到現代人之間缺失的一環。這一說法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現在還沒有證據足以支持野人存在。”吳新智告訴《北京科技報》,目前在我國從事野人研究的,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古人類學家,也沒有一篇有關野人研究的科學論文正式發表。
吳新智說,其實一些所謂“野人”的毛發、足跡,甚至腳趾的“證據”事后都被證明是禁不起科學推敲的。
有一次,一位神農架當地的專家帶了一個熊掌樣的足部標本到北京。這名專家告訴吳新智,這個標本是他在神農架一個賣草藥的地攤上找到的。該標本有五個腳趾,沒有利爪,皮膚表面的毛很少,顏色發黃,因此不像是熊掌。而神農架林區,除了熊以外,應該沒有其他動物有如此大尺寸的腳掌,于是這名專家猜測,這個標本可能屬于“野人”。便花錢向攤主租來,請吳新智鑒定。吳新智帶領專家給這件標本拍攝了X光片,與熊骨架進行比對后發現,這個標本其實就是熊掌,攤主只是將利爪拔掉,再加上放置時間過長,導致熊掌掉毛、變色,才令人難以分辨的。
“總之,到今天為止,我還沒有見到能證明‘野人’存在并能經受住科學檢驗的證據。”吳新智說。
王善才提到,神農架多起目擊“野人”的報告,曾經引起過中國科學界的高度關注。他在新華社記者的采訪中提到,從1974年到1981年,中科院就曾先后三次組織專家對神農架進行大規模的科學考察,并獲取了奇異毛發、腳印、糞便和睡窩等間接材料,但沒有找到更有力的直接證據證明“野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