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21個國家調查結果顯示
中國中小學生想象力倒數第一
市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義務教育條例草案,代表建議立法保障學生的“想象力教育”
□在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上
本報訊 “在全球21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是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昨日分組審議《重慶市義務教育條例(草案)》(簡稱草案)時,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胡健康發出的感慨。
已是二次審議的草案第四十四條規定,“學校應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強化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胡健康建議,該條款修改為,“學校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時,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他說,上述例子是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結果。此外,在中國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占14.9%。
他還舉例稱,美國幾個專業學會共同評出的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中國學子每年在美國拿博士學位的有2000人之多,為非美裔學生之冠,但美國專家評論說,雖然中國學子成績突出,想象力卻非常缺乏。因此,他建議修改相關條款,通過立法來強化對中小學生的“想象力教育”。
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團市委書記王志杰也認為,我市中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確有必要加強,應以立法形式進行保障。據他了解,這項工作目前開展得極不平衡,僅有少數學校開設有這類實踐課程。他建議各中小學應多開展有針對性的課程,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此前曾表示,中國孩子的想象力狀況令科學界憂慮,“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中國教育的解放必須從解放孩子的好奇心開始。
劉道玉拿世界上兩個最重視家庭教育的國家———中國和以色列做比較。以色列家長教育奉行獅子育兒法:母獅讓小獅子離開獨自學會生存;中國的家庭教育則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嬌寵,要么棒喝。結果是,以色列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有近10位,而中國卻一個人也沒有。
本版稿件由記者 許二多 湯寒鋒 文
記者 張質 攝
調查
我們就“想象力教育”對成人和孩子做了一個實驗
這幅抽象圖你看它像什么
這幅無名抽象畫,是記者昨日用來調查孩子和成年人想象力的,它看上去像什么?
“外星人”、“動物園”、“金魚”、“家”、“斗牛圖”、“地球”……在孩子們眼里,它“一切皆有可能”;而對許多成年人來說,這不過是一幅人臉而已,答案一致得就像歌曲“世界只是唯一”。
小孩:一切皆有可能
昨天下午,記者帶著這幅畫來到南坪實驗小學。看著這幅圖畫,孩子們大聲嚷嚷開了。“好像一只漂亮的金魚在水里游!”“不是,是一只貓頭鷹在樹上打瞌睡。”“我看是神獸金剛吧!”……
在1年級8班,記者邀請10名剛滿6歲的小朋友走上講臺,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眼中這幅畫的內容,結果得出“外星人”、“動物園”等8個答案。王梓臣同學特別告訴記者:“這是畫的兩頭牛,人們正在進行斗牛比賽。”他還一邊指著圖畫,一邊告訴記者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描繪出一幅活生生的斗牛圖。
成人:大半說是人臉
記者又來到重慶工商大學,在一間教室里找了部分正在自習的大學生來“研究”這幅圖。
10名大學生中,有6人回答是“人臉”、“人頭”、“鬼臉”等,有兩人回答是“河流”,另兩人的答案是“馬”和“瀑布”。一個男生笑著說:“這是兩個頭像,一對情侶正在面對面地親熱。”
隨后,記者在南坪步行街又考了考十多名三四十歲的路人,一半以上都說是張“人臉”。
“這個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個調色板打倒了。”賣小食品的張先生說。而36歲的高女士歪著頭看了半天,肯定地說:“就是一個人在流眼淚。”
專家:畫無標準答案
“正是因為一種尋找標準答案的心理,讓我們的想象力流失了。”重慶十八中心理教師鄒紅說,這幅畫說是什么像什么,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成年人都會去猜測標準答案,因此得不到比孩子更多的答案。
鄒紅認為,想象力本來不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相反,因為經歷得更多,看到的更多,成年人應該比孩子的想象力更豐富。
“問題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一直教孩子尋找標準答案,束縛他們獨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都不允許孩子有異常的想法,慢慢地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鄒紅說,教育不必整齊劃一,讓孩子有更多的個人空間,讓他們多做白日夢,或許會讓孩子保留更多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