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大人們的哪些行為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培養和鍛煉孩子的想象力?畢業于西南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博士吳靳給出了如下建議。
這些行為培養想象力
1與孩子一起進行閱讀,并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孩子發問、比較、猜測,畫下來、演出來、發表不同想法,想象力的培養就能事半功倍。
2常給孩子一些想象力方面的訓練。比如給出一些簡單的符號如一條線、一個半圓、一個圓圈,讓孩子根據這些來組合故事,鼓勵孩子盡可能多地組合一些更復雜、完全不同的故事。
3鼓勵孩子拆裝廢舊物品,適當給孩子買一些智力玩具。比如廢舊的鐘表可以讓孩子拿去拆裝,甚至家里的電腦等物品,家長都可陪孩子一起拆裝維修。
4多讓孩子做一些腦筋急轉彎的練習,鼓勵孩子思考時多轉幾個彎,同時鼓勵他們不按成年人的思維定式進行思考。
這些行為扼殺想象力
1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一個經典的案例是這樣的:老師問“雪化是什么?”有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結果這個答案被老師打上紅叉,因為它與標準答案不符。
2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背書包、系鞋帶,使孩子喪失基本的動手能力和好奇心。
3制止孩子與眾不同。這也有一個經典案例:一個孩子在圖畫本上畫了一個綠色的太陽,結果被老師和家長糾正過來,因為“太陽應該是紅的”。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不敢進行與眾不同的想象。
4過早開發智力。很多家長強調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向孩子灌輸大量的現成知識,結果孩子記下來、背下來,似乎什么都知道了答案,從而失去了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興趣。
報 評
要讓孩子多做白日夢
-陽光
我國中小學生想象力在受調查國家中倒數第一,這個消息令我們沮喪。誰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傳統應試教育難辭其咎!
中國教育的問題顯而易見:給你一個“0”,在數學課上只能是零,在英文課上只能是“O”,不能有別的答案。挑戰了老師的權威,便會受到戒尺或類似戒尺的訓導,中國孩子受教育的路徑,就是在填鴨式死記硬背中“裝滿知識”的過程。
1968年,美國一位媽媽狀告幼兒園,認為幼兒園教會自己3歲女兒26個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將“0”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東西了,幼兒園應當對這種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負責。那場官司,家長打贏了,并導致內華達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護法》。
如此教育理念,使學生過早告別玩具,被迫提前參與過多過濫的應對成人世界的競爭,損及了人生成長的自然天性與規律,這是把孩子“制作”成用鐵絲捆綁、扭曲的盆景,而不是培養成頂天立地的參天大樹。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是世界巨匠愛因斯坦的結論———“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由此來看我們的填鴨式教育,實則抓錯了重點。沒有想象力的民族會是怎樣: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以色列諾貝爾獎獲得者有近10位,中國一個也沒有……
倒數第一肯定值得反思,但請成人們不要義正詞嚴地指責孩子,而忘了成人世界推崇的傳統應試教育才是罪魁。
記住專家說的,要讓孩子多做白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