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三大豪華車生產商不約而同地向外釋放了擴能的信號,預示著中國豪華車市場之戰將再度升級。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今年1-7月,在中國大陸地區,奧迪共銷售80265輛,同比增長14.8%,寶馬銷量達到45250輛,同比增長26.3%,梅賽德斯-奔馳銷售了31700多輛,同比增幅達 49%。不管是高調、中調還是低調,在“全球下滑、中國獨好”的形勢下,奧迪、寶馬、奔馳都選擇了盡快擴能,以抓住國產豪華車市場銷量不斷走高的機會。(9月17日京華時報)
豪華車爭相擴能,大背景就是中國汽車市場在高速增長,現在是整個中國汽車業都在爭相擴能,而不只是豪華車。這再次證明了“銷售為王”的道理。早 20年,再富于想象力,也不會想到奔馳寶馬會到中國生產。那時,寶馬肯定地說不會到在中國生產,奔馳直到新千年還舉棋不定,奧迪國產早一點,算是有眼光,但那時奧迪還不能和奔馳寶馬相提并論。雷克薩斯那時連進口中國都沒考慮,市場上少量的“林芝”,全都是“水貨”。現在雷克薩斯在華銷量猛增,但也還是說“ 要不要國產,關鍵在銷量”。可見,無論是豪華車還是普通轎車,擴能的背后都是銷量作為動力。
我曾說過,對中國汽車企業的產能擴張沖動,不必過于擔心,因為中國市場不像歐、美、日已經穩定和飽和,而是個不斷增長的市場,而且是個高速增長的市場。成熟的市場,企業常常會因為盲目擴張而走向衰退、倒閉,而在中國近30年來,可曾有過哪個汽車公司是因為投資過度、產能擴張而倒閉的?多年來,盡管政府官員、“專家們”多次叫喊要防止產能過剩,結果每次都證明是官員、專家們杞人憂天,“庸人自擾”。原因就是中國汽車市場在不斷“擴容”,即使一時出現了產能過剩,過兩年也都被能消化,而且產能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的,一般也得兩三年周期,所以我對產能過剩問題并不擔憂。看看最近幾年走過的歷程,汽車公司遇到的最大的苦惱就是產能不足,即使是加班加點也供不應求,眼瞅著火爆的市場卻拿不出產品去賣,那種損失是很現實的。既然大家都在說,今后中國市場將達到 2000萬輛、甚至3000萬輛規模,何必為“產能過剩”發愁,恐怕是現在的產能還“嚴重不足”。
從市場策略來說,我覺得專家們更不用為企業擔心,現在的企業領導早已不是那種拍腦門、閉眼睛做決策的庸才了,他們不僅擁有高學歷,而且都有豐富的市場經驗,此外還有董事會在控制風險。我敢斷言,任何一個政府官員,任何一個專家,都沒有企業領導人了解市場,不僅企業人員成天在市場上“泡”著,每家企業都有龐大的銷售網絡,那些遍布全國的4S店,都是他們的耳目喉舌,他們的信息無論總量還是時效都超過官員、專家十倍八倍。他們不僅了解自己,還了解競爭對手,的確對市場是“了如指掌”。而官員、專家所謂的“信息”,不過是經過企業過濾后有選擇的報給他們的,不僅時效差,就是真實性都值得懷疑。要不官員、專家們的“預測”總是“十次預測九次錯”,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實際上,企業家是很狡猾的,他們假裝向你請教,叫你“老師”,其實心里門兒清,你不如他懂,他們裝著一付謙虛的樣子,只是想聽你對事物的態度而已。所以奉勸官員專家們,千萬不要對企業指手畫腳,給企業“指點迷津”,否則就要落個“不懂裝懂,貽笑大方”的下場。
另外,做任何事都有風險,企業做決策有時是需要賭一賭的,不賭就不會贏。像今年的車市,原先預測市場會嚴重萎縮,增幅最高不會超過7%,因而很多企業都做了限產的安排,結果市場始終高速增長,各種車型都供應不上,結果是“賭”輸了;而有些企業“盲目擴張”,結果大賣特賣,就賭贏了。“賭一把”的事情到處都有,就拿消費者買款車來說,很可能今天買了,第二天就降價。世界上誰能未卜先知,把未來半年、一年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先知、先覺,所謂走一步看三步,預知明年后年的事,那是不可能的,有這樣的神仙,也不用去救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