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機動車四周凈增近4.7萬輛,這應該算是“再創歷史上新高”。按照這個速度,北京一年的汽車銷量可以達到五六十萬輛。
作為全國汽車增長最快的市場,北京銷量曾經占全國總銷量七分之一,一年也就是三十多萬輛。近幾年來北京汽車市場逐漸趨于穩定,銷量增幅逐漸收窄,人們普遍認為,作為“一線城市”,北京的汽車銷售已趨于飽和,不會有大的增長。然而現在這么高的增幅,大大出乎人們預料,說明北京有錢人真的多了,民眾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北京汽車市場潛力實在不可低估。然而這樣一來,北京的道路將更加擁堵,北京交通壓力更加增大,
北京私家車增長這么快,說明開私家車仍然比公共交通有優勢,顯露了北京公共交通的短腿和不足,權衡利弊,人們還是愿意選擇購買私家車。公平地說,北京的公共交通全國一流,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公眾的出行要求,不用說刮風下雨天,就是平時上下班,乘坐公交車也是一場戰斗。逢年過節,公共車站更是人山人海。比較開私家車,限行的日子不僅要提早出門,還要多耗費時間。如果乘坐公共交通能讓人不是那樣痛苦,我想很多人都會放棄買車。
按照一年50萬輛以上的增長速度,北京道路設施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跟上車子的增長速度的,而且有城市的發展空間是有限的,比如街道,三車道、四車道已經把房子趕到那么靠后了,還能再往后,統統都擴到六車、八車道嗎?即使六車道,進入下一個路段也可能遭遇瓶頸。因此北京的交通出路還是在發展公共交通,讓人們心甘情愿地多買車少用車。
我總覺得一個城市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中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達到韓國標準: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居住在首都(韓國4000萬人口,有1400萬人居住在首爾)。北京現在人口1600萬,如果再增加一倍,到3200萬,這個“大餅”大概就要攤到天津、保定了,河北很多縣市都會被圈進北京來,那時候在北京吃住行都很困難,生活在北京將是一種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有人說北京房價會只漲不跌,因為外地很多富人和退休官員都想到北京買房居住。我想,如果北京人口達到2000萬以上,富豪士紳們到北京生活就未必有在當地那樣舒服愜意,他們就不會還選擇到北京來居住了。同樣大學生在北京找不到好工作,干嗎還要到北京來“漂”呢?農民工也會回到故土。炒房團囤積的房子便只能是自己消化了。
北京的發展一定會有一個極限,城市面積一定不會無限度擴大,北京不用說積聚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即使十分之,1.3億人,城市也一定癱瘓了。同樣,城市汽車保有量也有極限,我不相信中國汽車保有量能達到美國水平,人均1輛,中國絕對容納不了13億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