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馬路上的轎車我不敢開,因為養不起!”
在高唐縣,一名開著電動轎車的居民對CBN記者說。他的月收入約為800元,而一輛汽油發動機的轎車每月養護和使用成本平均在500元以上。他認為時風生產的電動車,真正是給普通老百姓開的“人民轎車”。
到時風工廠辦事的老王也對這種車青睞有加。他騎著一部電動自行車,當時正臨近下班,時風工廠運輸物資的卡車一部部從他面前轟鳴而過,他不得不在汽車尾氣中站立等候,“冬天我們騎車太冷了,手指凍得伸不直。如果車子有了一個外殼,起碼不會吹著風了。”
他們的想法實際上體現了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一種改變——隨著汽車的普及,農村等低收入人群的購車欲望也在悄然增長。但汽車的購買和使用價格又使他們望而卻步,因而具備轎車外形、價格便宜同時使用便宜的“山寨版”電動轎車就成為他們的選擇。
關于“山寨車”的安全問題,老王給出了自己的理解,“都說這種車車門是鐵皮子的,不結實,但它最快也只能跑40多碼,不比那些跑100多碼的車安全?”
按照此前業內分析,廉價轎車在中國農村有100萬輛的市場需求。但目前的現狀是,如今的主要汽車公司造不出價格足夠低廉的產品。奇瑞汽車最低款2.98萬元的QQ已被認為是幾乎無利潤銷售,而山寨版的汽油車或電動車最低價格可以做到8000元~12000元。
所以,“時風”電動轎車的存在及其年銷過3萬輛的業績,有其“合理”之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鉛酸電池性能并不穩定,特殊條件下易引起爆炸;薄鐵皮車身也無法保障乘員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