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這款車我們現在沒現貨,最早需要到明年2月份才能提車,而且在你前面已經有三四個人排隊,如果你想提前拿,有兩個方式:加價4000元或進行12000元的裝潢。”昨日,位于上海吳中路的一汽-大眾奧迪經銷店銷售顧問對咨詢購車事宜的CBN記者如是表示。
記者詢問的奧迪A4L2.0TSI低配版,屬于目前市場上的緊俏車型,個別顏色需要“額外條件”才能獲得。這個額外條件就是“加價”。作為出臺每輛車市場指導價的整車企業來說,本應與經銷商共同維護品牌形象、控制終端車價,但現在卻任由經銷商肆意“加價”。
CBN記者昨天現場調查發現,因為車市火爆,很多車型目前加價幅度也水漲船高,有些車甚至需要加價6萬元提車。而在各大汽車論壇中,久久等候卻不能買到車的車主們怨聲載道。“我買的陸風X8,提前20天拿到車就要加6000元現金,為了早點拿車,只能吐血掏錢啦。” “原來看中的日系SUV、CR-V、RAV4、漢蘭達,都缺貨,等車要1個月以上,要早提車必然要加價,本來等著買好車結婚的,結果現在遙遙無期了。”
變了味的“加價”
由于明年1.6L排量以下車型購置稅將在今年的基礎上小幅上跳2.5個百分點,大家紛紛擠破了頭地加入到了年終購車行列,車市的火爆讓各大經銷商把“指導價”忘在了九霄云外。
“今年的銷售與去年這個時候真是天壤之別,去年廠家曾不斷向經銷商壓庫,現在則是經銷商庫存嚴重不足。”新華信汽車營銷解決方案副總經理郎學紅對CBN記者表示,在她看來,目前市場上提車加價背后原因主要是“供需矛盾”。
一位整車生產廠工作人員表示,在淡季降價,在旺季加價,這是經銷商按照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的舉措。雖然,作為整車企業,不希望經銷商在“指導價”的基礎上調整價格,“不過,這是無法控制的,我們想查想管也管不過來。”
回顧車市發展歷程,汽車加價銷售這個模式,是由日系企業2003年首先帶入中國市場的,這不僅與當年的車市井噴有關,實際上也和當時剛進入中國的日系車企產能不足有關。眾所周知,東風本田CR-V常年加價銷售,提車從來都要排隊。新CR-V上市以來,目前也仍處于加價狀態。4S店銷售人員明確告訴CBN記者,這款車如果提現車需加價1萬元裝潢,或者5000元加急費。不想加價,則必須交全款買車,但是仍需等待3個月才可提車。作為一個月均銷量近萬輛的車型,CR-V的市場恐慌是4S店人為造成的:一方面這是廠家默認經銷商利用“加價”造成奇貨可居的狀態,另一方面,經銷商從中可以牟取超額利潤。
業內人士認為,生產廠家對產能估計不足,造成無法滿足客戶購車需求,從而導致的排隊,理應由整車廠家和經銷商拿出辦法解決,比如明確提價,分流購買力,規范購車秩序。國外汽車零售商在拿到車后,就對產品的提價和降價有充分自主權,賣得好就加價,賣得不好就降價。而國內目前則完全由整車企業壟斷車價的制定。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徐士英昨天接受CBN記者采訪時表示,整車生產企業限制轉售價格的行為與我國《反壟斷法》的規定不符。整車企業限制銷售商的轉售價格,實質上是限制了銷售市場上的競爭。我國《反壟斷法》第14條規定,“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1)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2)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整車企業一方面不想蒙受提價和降價對企業形象產生的影響,一方面又默許經銷商通過各種變通方式調整價格。“既然廠家已將汽車出售給經銷商,那么面對市場時,他們(指經銷商)就應獲得最終定價權。”徐士英認為,如果整車企業限制了銷售商的定價權,當供求關系變化時,銷售商就會在銷售價格上動腦筋,“加急費”、“裝潢費”等花樣百出。扭曲的價格機制才是零售市場上經銷商“劍走偏鋒”的根本原因。
誰在違法?
在銷售火爆的局面下,整車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經銷商則通過各種“變相”加價,來賺取超額利潤。
CBN記者在多家經銷商處得到了裝潢價格,當詢問裝潢了什么時,經銷顧問的答案各不相同。上海開隆豐田表示,“加裝一個導航就行了”。而開隆汽貿表示,“座位包個真皮,加個貼膜”。而上述設備市場價格是多少?僅為經銷商報價的一半。
縮水版的裝潢服務并沒有嚇退愿意加價提車者,這正是經銷商“加價”沒商量的原因。而除了加價外,收取加急費更加“直白”。
汽車評論員賈新光稱:“在國內,現在基本上不允許‘降價’,只能說‘優惠’,提價也是變相在做。”對于加價提車,賈新光覺得,這首先是違反了《價格法》,屬于價外加價;有的經銷商加價不開發票,涉及到偷稅漏稅,“加價提車是人為導致市場價格混亂的做法。”
“目前來看,經銷商行為可能屬于欺騙,雖然經銷商與購車者就‘裝潢’、‘加急費’達成默契,但對于已經預訂車輛、正在排隊的消費者,如果他們并沒有被告知還有‘加急’服務,那這些消費者就被欺騙了。”徐士英對CBN表示。
如果經銷商以“現金”形式額外收取“加急費”,與此前公布的汽車指導價不符,等于是“虛假”價格,經銷商與提前購車者“合謀”排擠了其他不知情者的購買機會,同時,經銷商從中賺取了利潤。
不過,經銷商也有經銷商的苦衷,很多經銷商表示,廠家在車市低迷時壓庫,在車市井噴時供貨不足,對于市場需求的調節機制——價格制定,卻死死掌握在廠家手中,通過裝潢等手段變相收取費用,都是下下策,關鍵因素在于面對火爆市場需求不能公開提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