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其蘊涵的巨大商機令眾多世界汽車巨頭垂涎并紛紛進軍中國市場。正當中國車市一片陰霾的情況下,近一千萬輛的年銷量讓中國車市找到了久違的自信。可即便現在汽車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從價格上講,它們畢竟屬于高檔消費品,消費者付出多年的積蓄,期望要得到的理所當然是高質量的商品和售后服務。然而,在質量與服務方面,某些車企卻讓消費者萬般無奈。于是,許多消費者不得不發出一聲無奈的感嘆:我買得起車,卻修不起。
一位姓吳的女車主介紹,2009年10月,她花20.2萬元在大眾進口汽車4s店購買了一輛型號為“新甲殼蟲1984cc”的小轎車。“車的路碼表顯示2200公里左右時,車內顯示屏上機油表內的警示燈忽然不停閃爍,于是我趕緊把車開進大眾進口汽車4s店的售后維修站。”吳女士說,維修站的工作人員直接打開引擎蓋,往里面加了一些機油就稱“可以開走了”。
此后,行車公里數至5000公里、車內機油表的警示燈再次閃爍時,她按照最初維修站工作人員的方法加滿了機油,哪知在行車公里數達到7500公里左右時,這輛進口“甲殼蟲”又頻亮機油警示燈。此時,吳女士開始擔心這輛車的質量。
就機油表警示燈為何頻報警的問題,吳女士來到了維修站。但她卻被告知,由于電腦里沒有查到該車的保養記錄,不予維修。
后來,吳女士與維修站負責人溝通時提議:“能否先更換新的機油再觀察下,并適當減免部分費用。”但吳女士的這一提議遭到對方的拒絕。
維修站負責人對此解釋稱,轎車在7500公里內3次出現“漏機油”的現象,需要消費者配合檢測。雙方為此產生糾紛。無奈之下,吳女士隨后向南昌市東湖區消協投訴。
而北京的陳先生更無奈,2009年1月12日購買了一輛合資品牌SUV,沒想到,剛剛加入有車族行列的陳先生還未及享受汽車帶來的快樂,1月16日,汽車發動機故障燈開始常亮,同時出現發動機抖動和變速箱不換檔的現象。第二天4S店修理后答復為“變速箱偶發性故障”,已排除。但是,幾天之后車身開始抖動、噪音增大、熄火、變速箱不換檔,大年初五的晚上發動機故障燈再次常亮,并且完全打不著火;2月1日車被4S店弄走,4S店答復說可能要3個星期才能弄好,要換變速箱,嚴重故障。
上述案例的發生,也許會令一些消費者對廠家的車輛甚至服務會失望,如果,出現一著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現象,那廠家的損失可就大了。并且,我們也看得出,車子故障給消費者帶來的不僅是時間上、金錢上的損失,還有精神上體力上的損失,然而這一切間接損失卻都要消費者自行承擔,很少有廠商主動為消費者報銷相關費用,更不用說給消費者一些精神上的補償費用了。
這樣的現實告訴我們,廠商和政府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還很不到位,還有很多盲區沒有包含在現有制度框架之內,汽車廠商和政府相關部門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保護消費者權益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汽車是一種十分復雜的工業產品,一輛轎車平均裝備了18000個零部件,而要保證這18000個零部件不存在任何問題,尤其是所有的配件都協調工作,對國產自主品牌來說,以現階段的工業水平很難做百分之百的完美。既然產品無法做到完美無瑕,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售后服務就顯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