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6月1日電 被毒百葉染黑的人生——翻開一個年輕人的“制假筆記”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于力、李錚
這是一本錯別字連篇的“制假筆記”,歪歪扭扭的字跡觸目驚心。只有初中學歷的制假者,在筆記本上記錄了利用雙氧水、工業堿等有害添加劑,發制、漂白百葉、茄參、毛肚等食品,協助老板非法獲取暴利的全過程。
“制假筆記”來自沈陽市針對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行為展開的“利劍”行動。
不久前,沈陽市公安局東山派出所根據半個月的摸排、暗訪,在沈北新區興隆臺鎮搗毀了一家日銷售千余斤有毒、有害水發制品的黑加工點。在這起案件卷宗中,記者發現了工人張強(化名)的一本“制假筆記”,其中記錄了他一年兩個月制假生涯的技術要領和心得體會。
翻開“制假筆記”,展現了這位25歲年輕人一段被毒百葉染黑的貪婪、恐懼的人生。
一個人的黑作坊,日產千斤有毒食品
“要達到一級水發貨計師(技師)”、“勞動創造財富,目標成就人生”、“先吃苦,后想福(享福)”這是張強“制假筆記”扉頁上的幾句話。
25歲的沈陽新民市人張強只有初中文化,16歲便開始在社會上打工,先后干過家具組裝工、電焊工和海鮮搬運工。2010年初,他開始在這個水發制品加工點當工人。
在沈陽市某看守所內,記者見到了已被刑事拘留的張強。他說:“我的工作就是用煮、晾、泡等工藝制作百葉、茄參、毛肚等水發食品。制作過程中會加入起增重作用的工業堿,起漂白、防腐作用的雙氧水和起中和酸堿作用的鹽酸。平時廠房里就我一個人負責食品制作,貨好了會有專人運到市場。”
張強工作的黑加工點位于沈陽城區外幾十公里的沈北新區興隆臺鎮,記者驅車近1個小時才趕到這里。在百余平方米的廠房內,記者看到,十幾個一米見方的大鐵桶內裝滿了已經發好的、又大又白的百葉和黃喉。而分別加入工業堿、雙氧水和鹽酸的三根大管子豎立在廠房的一面墻上。
據黑加工點業主范大賢供認,他們每天生產1000斤左右的水發制品,都發往沈陽北大營海鮮市場。
據辦案人員介紹,這個黑窩點自己有加工點、運貨車和批發點,有毒、有害的水發制品從生產到銷售只需要兩天時間。
偵破此案的沈陽市公安局東山派出所所長周思源介紹說,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利用工業堿、雙氧水等非法食品添加劑,制作有毒、有害的百葉等水發產品,在這個行業不是少數。
張強也承認,不加工業堿的百葉不大、不重,不加雙氧水的黃喉不白,那樣發制的產品在市場上都沒有銷路。
害了消費者,黑心老板月進數萬元
“2011年1月1日,煮茄參60斤,2日200斤,3日90斤......27日100斤,31日150斤。”在張強“制假筆記”的背面,詳細記錄著他每天發制各種產品所用原料的數量。
2011年1月,僅茄參一項,他就用了原料2900斤。
張強說,20斤茄參加不到四兩工業堿,經過煮、晾、泡等流程,兩天時間就可以發制出180斤茄參送到市場上賣,也就是1斤茄參原料可以出9斤貨。
據辦案人員介紹,黑加工點1斤茄參原料的進貨價70元,而由它發制出9斤“假茄參”的市場批發價格共計108元。
根據張強的“制假筆記”,2011年1月,黑加工點銷售“假茄參”26000斤,銷售額30余萬元,去掉2900斤原料的成本價20萬元,黑心老板僅茄參一種產品的毛利潤就達到10萬元。
據張強介紹,除了茄參是九倍的出貨量外,百葉、黃喉的出貨量大都在3倍多。一年多來,自己每天加工各種產品的成品量約1000斤,每天凌晨三、四點鐘,都會有專門的運貨車將成品運到北大營海鮮市場出售。
在張強的“制假筆記”中,除了發貨的技術要領和用料詳單外,還有很多制假中積累的“經驗”
在2010年7月9日的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于洪的毛肚和262的黃喉不能要,質量都不好。”“EQ2的毛肚雖然薄不好發,但色折(色澤)好而且不影響出貨量。”
正是由于這份“細心”和“努力”,張強越來越得到老板的信任。他說,入行以來,自己的工資從1300元逐漸漲到1500元、1800元,直到案發前的2300元。
百葉漂白了,他的人生卻黑了
“貨要白里透亮,要達到貨滑水不滑、水滑貨不滑,不能水貨同滑,都滑了就是貨有不好的可能。”張強的“制假筆記”中,對自己的產品有著較高的要求。
但在違法漂白食品的過程中,張強年輕的人生卻被“毒百葉”染黑了。
在“制假筆記”的中段,記者看到“戰勝恐懼有膽量”的字樣。張強說,那時已經開始知道所做的工作是違法的,整日生活在恐懼中。
張強說,隨著工作逐漸熟練,他通過各種渠道發現自己每天投入大量精力干的活兒竟是違法的生意。干還是不干,張強的內心一直在掙扎糾結,“我非常害怕,一度也有不能再干的想法。”張強說,我幾次向老板提出辭職,但老板總說找到人再說。
而當老板將張強的薪水漲到2300元時,貪婪在和恐懼的較量中,又一次占了上風。
張強說:“看著老板不斷地加薪,我的心又開始活動了,我從心里也在說服我自己,不就是加點添加劑,吃的時候用高溫水燙一下也就沒事了。況且干了這么長時間,也沒有人管。”
薪水、無知、自甘墮落成為張強很難割舍制假黑暗人生的重要原因。
“手到易,心到難”,在“制假筆記”的一頁,只空空地寫了這六個字,特別顯眼。
張強說,這是技術還不是很熟練時寫的,當時特別想用心做好這件事。但現在看來,如果沒走對路,越用心,犯的錯越大。
隔著冰冷的鐵窗,記者看到張強充滿懊悔的眼睛。“我現在特別懷念以前的工作和生活,無論是做木匠時難聞的油漆味,還是做電焊工刺眼的火花,雖然很辛苦、很累,但是很快樂,不像造假時天天生活在恐懼中,至今落得這樣的下場。”
黑窩點兩度換地仍被端,沈陽食品亂世用重典
在張強“制假筆記”的出貨明細中,從2010年5月到2011年2月,每天都記錄著茄參、百葉等所有產品的發貨量,其中以茄參的記錄最為詳細。但從2011年3月開始,就只剩下百葉和黃喉,茄參消失了。
張強說,茄參利大,但成本也高,一旦被抓損失會很大。沈陽從三月份開始打得嚴了,所以老板放棄了茄參業務。
據制假犯罪嫌疑人介紹,在過去不到兩年時間里,老板先后兩次搬家,廠房地點從北大營海鮮市場對過,先搬到十多分鐘車程的朱爾屯,最后又搬到了幾十公里外的興隆臺鎮。
張強說:“因為抓得嚴了,所以越跑越遠。”
盡管黑加工點老板狡兔三窟,但在搬到沈北新區興隆臺鎮的第四天,他的第三個窩點就被公安機關端掉了。
親自參與指揮此案的沈陽市大東區打假辦主任陳廣信說,由于黑加工點地點多變、隱蔽,工作人員又只有四五個,所以干警們經過近半個月的暗訪、摸排,鎖定了從北大營海鮮市場到興隆臺鎮的線索,并一舉打掉了它。
據沈陽市打假辦介紹,從4月11日開始的“利劍”行動,全市已經打掉黑食品加工點186個,刑事拘留105人,嚴厲打擊“黑豆芽”、“毒水發制品”的案件,深受百姓贊許。
沈陽市打假辦常務副主任郝立志說:“按照統一部署,沈陽的食品打假絕不會是‘一陣風’,我們正在探索、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比如‘無假社區’、‘派出所轄區打假問責制’等活動和制度已經開始,沈陽打假將‘利劍長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