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抗畜禽產品”上市“門檻”偏低 獸藥抗生素殘留無疑是影響肉、蛋、奶等畜禽產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使用抗生素可降低養殖成本,但若出于預防和促進生長目的,對動物中長期使用低于治療劑量的抗生素,將會加速耐藥細菌出現。耐藥菌在養殖動物中出現并傳播,將使大規模養殖動物成為龐大的耐藥基因儲藏庫。這會使動物的疾病抵抗力越來越差,細菌耐藥性越來越強,導致治療患病畜禽時不得不加大用藥劑量,使抗生素殘留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濃,形成惡性循環。 “有抗食品”還嚴重威脅人的健康。受訪專家指出,一些抗生素蓄積在食品動物組織中,這些殘留藥物可通過畜禽產品直接蓄積于人體或通過環境釋放蓄積到其他植物中,并最終以各種途徑匯集于人體,導致人體慢性毒性和體內正常菌群的耐藥性變化。人體經常攝入低劑量的抗生素殘留物,會逐漸在體內蓄積而導致各種器官發生病變。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和有關部門針對解決動物源性食品中獸藥殘留的問題做了大量工作,如制定《獸藥殘留標準檢測方法》,制定“獸藥最高殘留限量和休藥期”的標準,發布《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開展獸藥殘留監控和檢測工作,打擊、查處在動物生產中使用違禁藥物等措施。然而,本刊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因在畜禽產品生產、銷售環節尚沒有嚴格的監控和限制,上述措施仍難以完全限制“有抗畜禽產品”上市。 在陜西,每年抽樣檢測獸藥殘留達1200多個批次,但在畜禽產品中占的比例較低,涉及的抗生素種類也不多,市場上銷售的畜禽產品尚未建立完善的限制抗生素等獸藥殘留的“門檻”。 在日加工約500頭豬的興平市一家屠宰場,檢疫員任鵬告訴記者,生豬屠宰前后的檢疫由動物檢疫部門負責,主要檢查動物疫病,即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生豬質量的檢驗由屠宰場自身負責。目前的檢查項目不包括抗生素等獸藥殘留,對于生豬使用抗生素藥物后有沒有達到休藥期難以鑒別。任鵬說:“我們希望獸藥殘留檢測設備能盡快推廣使用,從而進一步保證產品質量。” 減少抗生素殘留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嚴格執行休藥期,休藥期動物不應屠宰上市,所產奶、蛋也不應銷售,但是因為目前沒有有效的檢測和監管,難以有效落實。本刊記者采訪發現,奶牛養殖戶普遍知道含抗生素牛奶不應上市,而豬、雞養殖戶對于動物用藥后的休藥期、棄蛋日的認識水平不高。 在陜西奶牛養殖大縣涇陽,許多奶牛養殖戶告訴記者,奶牛使用抗生素藥物后,3天左右的休藥期內的“有抗奶”,乳品加工企業不要,由奶站老板自行處理。多位受訪的乳品行業人士認為,控制奶源“有抗奶”的加工、銷售,目前主要由乳品加工企業自主確定。因為乳品加工企業對奶源質量的要求參差不齊,有的明確不收“有抗奶”,有的實際上還在以較低價格收購。“有抗奶”無法發酵加工成附加值較高的酸奶,但可以用作加工純牛奶或者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