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難區分好壞 市場需求、暴利和監管缺失導致假冒大米泛濫
近來,國內糧價漲聲一片,甚至創出歷史新高。出于利益驅使,個別糧食經營者不講良心道德,摻雜使假,以次充好,大發不義之財。最近一周時間里,記者奔走于東莞市各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調查,揭開大米中暗藏的玄機。
加工一噸發霉大米
只需80元
東莞市樟木頭南方農副產品批發中心,集糧食生產、批發、加工為一體,是廣東省最大的糧食供應中心。本月7日,記者到該中心走訪發現,大米的加工環節存在外人難以想象的貓膩。
樟木頭農副產品交易中心一家較大的大米加工廠經理告訴記者,他的廠加工一噸發霉大米只需80元錢,目前他的倉庫還存有100噸準備代加工的發霉大米。“加工不過來,現在暫時不接其他發霉的米”。據他介紹,整個過程是先將發霉的大米拋光后,再摻入到各種品牌的大米中直接封包。經過機器縫包后,一包包成品的“馬壩油粘”、“泰國香米”等知名品牌品種大米就這樣出爐了。然后再將這種米投放到市場。他們一般是在晚上加工,第二天一大早,代加工的人便會將大米拉走。
拋光大米
一股發霉異味
接著,工人帶著記者參觀了存放大米的倉庫。在近200平方米的倉庫內,各種待加工的袋裝大米堆積如山。記者注意到,兩種名為“晚香米”和“金龍香米”的包裝袋上都寫著“代加工”字樣。“是壞掉的米拉來重新加工的”。通過工人取出的樣品,僅憑肉眼很難區分出大米的好壞,但是該員工給記者點撥,“你聞就會聞到一股霉味。”記者一嗅,這些大米果然有一股發霉的異味。
隨后,記者來到堆放“廣西大米”的倉庫。在這里,記者發現那些白色的米袋上爬滿了黑色的米蟲,在一包已經打開的米袋內,全是發黃的大米,而且散發出一股濃重的霉味。“這么差的米是否還可以加工重新賣?”“加工過就不差了。”該工人笑稱,之前放入拋光機加工的就是廣西大米和江西大米混合后加工出來的米。對比發現,加工之前的大米發黃有異味,而加工后的大米經過機器拋光后,表面光滑且顯白凈。
大米摻雜使假
每公斤0.2元暴利
在東莞從事大米經銷多年的黃明(化名)告訴記者,大米摻雜使假(包括霉米加工后出售)產生的暴利每公斤高達0.2元,遠遠高于正規生產大米的利潤。東莞市場上有近六成的包裝大米存在假冒情況。在黃明看來,假冒優質品種大米泛濫成災的原因包括市場需求、暴利和監管缺失三個方面。
首先,大米市場需求量大,而工廠對食品要求往往偏低,所以不少大米工廠就趁勢作亂。其次,假冒優質品種的大米利潤超高。然后,由于糧食管理體制等原因,目前政府對大米質量監管存在頗多漏洞。在東莞市從事產品質量研究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大米嚴格標準樣取樣難和監管手段缺乏是假冒優質品種大米頑疾難以根除的重要原因。他說:“目前沒有檢驗手段,沒有標準,拿大米回來檢驗又麻煩。合格不合格,大家難以下結論。只有生米煮成熟飯,吃在嘴里才知道。”
據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