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國家規定必須使用基本藥品的基層醫療機構外,其他各級醫院“建議”用好藥、用貴藥的狀況,短時間仍無法改變
“我們并沒有對銷售品種和產品價格做出調整,因為絕大部分品種的銷售價格本來就要低于國家規定的指導價。
” 昨日云南鴻翔藥業有限公司(下稱“鴻翔藥業”)董事長阮鴻獻對CBN記者表示。
昨日為國家發改委公布首批基本藥物零售價格后,正式執行的第一天,從企業、流通、零售這三個環節來看,幾乎未收到政策帶來的影響,可說“平穩過渡”。
大流通企業往何處去
以CBN記者調查了解到結果,在指導價中,藿香正氣水為7.5元(10ml×10支),醫院售價為6.5 元,而市場零售價格為4.8元;銀翹解毒片 40片裝,指導價為6.5元,而市場零售價格為5.9元;100mg×10片的氧氟沙星,限價為5元,藥店僅賣1.4元。指導價都遠高于市場零售價。而在醫院,上述藥品的價格普遍要比零售藥房貴10%~30%。
雖然新醫改政策中明確“醫藥分開”,以醫事咨詢收費代替售賣藥品的盈利。然而,由于國家財政對于醫院開支、特別是員工待遇一塊無明確政策支持,醫院仍將有售賣貴藥、好藥的沖動,高價藥品將為醫院帶來高利潤。
據統計,職工門診費用中藥費占70%,而住院費用中,藥費和檢查治療費約占76%。高價藥品對流通分銷企業、藥品生產企業來說,也是利潤重點所在,可以預見,除了國家規定必須使用基本藥品的基層醫療機構外,其他各級醫院“建議”用好藥、用貴藥的狀況,短時間仍無法改變。
因此指導價格首先影響流通配送環節。作為國內最大的醫藥配送企業,國藥控股2008年收入為381.9億元,而純利為5.86億元,利潤率極低;而行業利潤率最高的企業——上海醫藥亦不超過10%。
在如此低的行業利潤率下,分銷巨頭們紛紛將目光朝向醫院,未來的醫藥分離無疑將擴大醫院藥品的銷售量,醫院與零售八二分配的比例,有望進一步向醫院一端靠攏。但醫院份額擴大,對于流通企業并不是個“好消息”。
“將流通渠道押注在醫院,首先面臨的風險就是回款慢。”昨日,國藥控股一位人士接受CBN采訪時表示,國家規定的60天回款日期只有在江浙滬一帶能夠不折不扣地執行,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要延期支付,醫院的強勢地位有時能讓回款延宕半年以上。
除回款外,由于新醫改偏向于基層醫療體系的覆蓋率,但與之相對應的是,基層醫療體系的用藥量偏小、價格偏低,因此在新的藥品指導價格下,藥品分銷配送企業將繼續面臨利潤率低的嚴酷挑戰。
暗流涌動的藥品零售
鴻翔藥業旗下一心堂為我國藥品零售連鎖10強企業。按照一般零售藥店的銷售規模,可供應品種在4000~8000種不等。本次調價所涉及的296種,2349 個具體的劑型規格,是構成一心堂銷售品種的主干。
阮鴻獻認為,由于大型連鎖藥店均采用廠家直接配送的模式,越過了醫藥配送環節,越過了醫院加成環節而直接面對消費者,因此,零售價格比醫院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們和醫院競爭的優勢在哪里呢?就是低價,這迎合了老百姓的需求,指導價并沒有改變這種低價的格局,所以未來消費者還是會認可我們的。”阮鴻獻表示。
我國醫院和零售兩大渠道的藥品銷售比例為8:2,對于占據很小份額的藥品零售企業來說,指導價的出臺意味著一直等待的“第二只靴子”已經落地。
阮鴻獻對CBN表示,唯一可能調整的是未來按照各地藥企的競爭優勢來選擇品種。由于我國南北差異巨大,各地用藥品種有較大區別,“北方的品種、江浙的品種、云貴的品種,都能在相對區域形成采購優勢、價格和量的優勢。”
藥企繼續等待“靴子”落地
雖然阮鴻獻可以因為影響不大而安枕無憂,但對于制藥企業來說,他們還在等待此后的“若干只靴子”。
“有的指導價格甚至是市場零售價格的3~4倍,這樣的定價讓我們企業都琢磨不透。”四川禾邦正源藥業有限公司(下稱“禾邦正源”)的總經理石廣生對CBN表示。
由于我國藥品采購執行的是以省級為單位的集中采購,在基本醫藥目錄的基礎上,各省還會根據各自情況推出附加目錄;加之針對城鎮職工、新農合保險不同的藥品目錄;除此之外,針對三甲醫院等大型醫院還要進行專門目錄的招標。
因此當“如此高”的基本藥品指導價格面世后,石廣生向CBN分析道,首先可能是為各地的省級招標留下浮動的空間,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東南沿海財政狀況較好,價格定高可以讓許多“好藥”進到目錄。
由于對于未來的流通配送環節的費用還沒有定論,對于連接藥廠和醫院之間的醫藥配送企業來說,諸如國藥控股、上海醫藥,由于藥品銷售實現零差率,那么流通成本將通過省級集中采購來轉嫁到藥企上。轉嫁多少?還是未知數。
目前國內對于藥品質量的控制,幾乎唯一的標準即是GMP認證。而2010版《中國藥典》已經編制完成,將于明年7月1日實施。新版《中國藥典》收載品種4600余種,其中新增1300余種,幾乎覆蓋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和國家醫療保險目錄品種。
新藥典完善安全性質量控制指標,如對部分中藥材作出了重金屬含量不得超標等硬性規定,這些規定,石廣生分析都將極大增加藥企成本,原先醫藥行業內,“偷工減料”已經成了行業潛規則。
從這個角度看,國家發改委的指導價已經考慮到,未來針對醫藥質量加強管理時,企業必要的提價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