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接到消費者反映,有些藥店出現了賣藥怪現象。一番調查發現,部分藥店從業人員為了更高的利潤,亂給消費者做參謀,不僅讓消費者多花了錢,還誤導了消費者用藥。
消費者徐阿婆近日前往一家開架式藥房,希望購買非處方藥維生素片。店員一聽,立刻表示吃藥對身體不好,建議徐阿婆購買更加天然的維生素,也就是各種保健品。不等徐阿婆解釋,店員就把她拉到保健品貨柜前推銷一款深海魚油,表示現在買深海魚油送維C咀嚼片,一舉兩得。當徐阿婆表示深海魚油價格偏高時,店員馬上表示深海魚油正在85折促銷,還說特別優惠徐阿婆,除了送維C咀嚼片,再加送一罐維B咀嚼片。經不住幾名店員的推薦,徐阿婆為這些保健品買了單,回到家卻被子女告知這些保健品并不適合她。
在部分開架式藥店,記者注意到不少保健品生產企業派出了促銷員駐店,一旦看到消費者購買的藥品與保健品有點接近,就極力推薦消費者買保健品。而在一些傳統藥店中,“小藥廠”產的高價藥則是店員的推薦對象。在人民廣場附近的一家藥房,記者表示想買治療潰瘍的藥,店員沒問癥狀就遞過一盒20多元的含片說,這款藥效果好。記者看到,這是一家并不知名的藥廠的產品,功能也就是普通的清熱解毒。記者提出更想買某知名品牌的噴霧。店員一邊表示“噴霧沒有這個好”,一邊不太情愿地從貨架不起眼處掏出那款國內知名大廠的噴霧,才幾元錢。相關醫師事后告訴記者,對于小潰瘍,幾元錢的噴霧十分對癥,沒有必要購買更貴的藥品。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同類藥在同一家藥房中能找到幾種、甚至十幾種不同廠家、不同規格的產品,售價也各不相同,最貴的和最便宜的可以相差數倍。價格便宜的藥往往被擺放在不顯眼的地方,消費者還找不大到;價格較貴的則是店員極力推薦的對象。業內人士透露,向消費者推薦高利潤的藥物已成部分藥房經營的潛規則。在藥房里,藥品的陳列位置越顯眼,銷售成功率就越高。一些 “小廠藥”的采購價較低,利潤相對就高,而一些大廠嚴格控制藥品的采購價,藥房相對利潤就薄。部分藥房為了增加收入,就盡可能向消費者推銷“小廠藥”,有些藥房還將此與店員獎金掛鉤。此外,保健品的利潤也相對較高,店員自然也樂意說服消費者買保健品。
有關專家表示,面對這一現象,除了需要監管部門加強管理、提高藥店從業人員的素質外,也需要消費者多留一個心眼。專家指出,市民不必盲目擔心“ 便宜沒好藥”,自行購藥時更要注重對癥下藥。同時,要認準藥品和保健品、消毒產品、化妝品的區別,不要在想買“國藥準字號”的藥品時,卻買了“健”字號、“消”字號、“妝”字號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