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各地將正式實施調整后的藥物零售價格,與現行政府規定的零售指導價比,此次約有45%的品種價格作了適當下調,平均降幅12%左右;約有49%的品種價格未作調整,繼續按現行價格執行;還有約6%的品種適當提高了價格。(10月22日中國新聞網)
眾所周知,吃不起藥、看不起病、害怕生病已經成為老百姓的三大“怕”。近年來政府也做出了很多努力,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對部分藥品實行最高限價,集中招標采購等,但是藥價依然居高不下。很多網友都在抱怨:“一個感冒都得花幾百。現在的藥價真得太貴了,不光醫院,藥店也是。在醫院買得幾百,在藥店也得上百。 ”
自然,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首先就是要降藥價。此次國家基本藥物指導價格的出臺,公布45%的品種降價,從一定程度反應了政府的決心——就是要降低國家力保的基本用藥的價格,在保證企業合理利潤的基礎上,把藥價虛高的那部分要壓下去。
筆者關注了一些網民對此事的評論,他們在肯定的同時,也發出了一些質疑聲。很多網友認為,根據以往的“藥物降價”經驗,在降價通知發布后,某些藥品的價格盡管從表面上看是降了下來,但卻出現了一降價就消失的現象,也是“降價死”。許多降價藥品,醫藥廠商都會開發出替代“新藥”,藥品“死去活來”,老百姓并沒有得到藥品降價的實惠。
老百姓的擔心不無道理。應當承認的是,這次基本藥物指導價格的出臺,并不意味著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能夠一下解決,藥價涉及到太多的利益環節。有些人認為,藥價虛高并不是藥品本身的問題,將責任歸咎于醫藥代表和銷售商似乎更為明智;有些人認為,衛生資源使用方向極不合理,人們總是向城市和大醫院集中。政府在衛生方面的投入不夠,使得醫院“以藥養醫”成為必然;更有些人認為,藥業市場不健康、不規范,作為買方的醫院、中間商與作為賣方的藥廠形成了明顯的利益同盟,藥價越高,所有人的利益也會更趨豐厚,他們都把虛高藥價當作實現經營利益最大化的途徑。
筆者以為,實施基本藥物指導價只是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第一步。就目前而言,要想解決這個難題,僅僅靠降低基本藥物價格是不夠的。老百姓的“看病貴”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緣于大處方、大檢查。治療一個小感冒,動不動就上百元,要解決這樣的大處方與大檢查的問題,這就需要財政及制度改革予以扶持,這正是老百姓最為迫切關心的。
更進一步說,藥品從生產到銷售,整個利益鏈條纏結過緊,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政府回到治理行政體系上去,建立健康、規范的藥業市場,實行醫藥分開,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杜絕銷售商吃藥廠、醫院吃銷售商,最終患者被榨取金錢的醫療亂象。如能這樣,想必老百姓今后就不會再“怕”看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