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西安市的藥店開始執行國家發改委規定的國家基本藥物指導零售價,記者走訪發現,前來買藥的市民大多不知藥品調價的消息,少數知道的人對此也反應平靜。
藥品降價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奇怪的是,每次降價之后比較便宜的藥品大多都會消失。近來有報道說,降價令發出后,80%的降價藥買不到了,大多都“搖身一變”,換個劑型和包裝重新上市,售價卻比過去高出許多,比如當初就有把“阿司匹林”更了一個名的藥,售價貴了20倍。
一位藥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藥品調價之后出現“降價死”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同規格同種藥品的的價格在調價之后會出現規定降價的規格消失而那些沒有規格規定的藥品會繼續留在藥店。
因為同一個廠家生產不同規格的太多,這種不能銷售就銷售另外一種,就是這樣子,不是說價格的問題,你想現在出現這種問題以后十粒的限價是十塊錢,問題是我二十粒的超過你限價的他下次的來價都不一樣,他所有的都可以銷售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西安市第一醫院一名多年從事藥品采購的大夫告訴記者,一些小的制藥廠生產的大多數是國家的基本藥物,而這些基本藥物中相當一部分的屬于藥品調價過程中那些降價的藥品,藥品制造商無利可圖就換包裝重新上柜臺,這是導致“降價死”和換新包裝的的直接因素,使藥品降價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打了折扣。這也就是為什么藥品調價這個看似關系到老百姓的規定卻遭到了冷遇的原因。
這個東西也是個綜合配套的問題,牽扯到一個價格體系問題,一個生產成本核算的問題,當然還有經營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降價死的都是最普通的藥,這是個聯動機制。國家要降價物價部門怎么來怎么來真正核定價格的時候是怎么核定的。”
此外還有一些藥店和醫院對同種療效的不同藥品,他們只選貴的,不選對的。而前來買藥的患者錯誤地認為貴的就是好的,導致藥品調價并不能真正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老百姓反映平淡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