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4日電 據衛生部網站消息,衛生部今日通報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情況,目前,中國手足口病正處于流行期,防控形勢嚴峻,防控工作十分艱巨。截至6月22日,2010年全國累計報告手足口病病例987779例,其中重癥病例15501例,死亡537人。
衛生部始終高度重視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先后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及早部署全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2009年12月,衛生部組織召開了全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會議,總結交流手足口病防控經驗,全面部署2010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二是強化防控措施落實。衛生部多次召開全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并印發進一步加強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強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明確要求,進一步強化防控措施落實。
三是不斷完善防控措施。2010年3月以來,衛生部每月組織召開手足口病防控專題研討會,研判全國手足口病疫情形勢,分析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研究加強全國疫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
四是強化培訓指導。通過開展督導檢查,進行現場培訓和指導;印發《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開展遠程視頻培訓;組織編印《鄉村衛生人員手足口病防治手冊》,并將其作為農村衛生人員培訓項目的重要內容。目前,各地正積極組織培訓,力爭2010年6月底前對所有農村衛生人員輪訓一次。
五是開展全國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全面掀起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的熱潮,促進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六是開展防控工作督導檢查。先后于2010年3月、4月和5月三次組織疾控和臨床專家,對疫情高發省份進行督導檢查,現場指導疫情防控工作。
針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衛生部將繼續認真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一是加強疫情監測報告,科學研判疫情發展趨勢。密切關注重點地區、重點場所和重點人群疫情以及聚集性疫情,加大監測力度和重癥病例的主動搜索工作。全面總結前一階段工作,收集更詳實的數據,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為完善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加強農村基層人員防治知識培訓,提高防治能力。繼續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技術人員,特別是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手足口病防治能力的培訓,切實提高基層手足口病病例的發現率和重癥病例的及時轉診率,規范臨床用藥,努力減少農村兒童重癥及死亡病例的發生。
三是加強重癥病例的救治工作,努力降低病死率。重點抓好分級醫療及重癥病例集中救治工作,切實落實四個層次的對口支援,嚴格規范醫務人員診斷和治療行為,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四是加強重點場所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充分利用三級婦幼保健管理網絡,加強對轄區內托幼機構及學校衛生保健人員手足口病防控業務的培訓、指導和檢查,督促轄區內所有的小學、托幼機構落實好晨檢制度,尤其要高度重視流動兒童較多的托幼機構防治工作。
五是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善群眾生活環境。認真落實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的各項要求,層層分解目標,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宣傳健康環境理念,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衛生意識、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
六是加強健康宣傳,提高群眾的防控意識。采取多種形式,全面科學地宣傳和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特別是教育農村群眾樹立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倡導其養成勤洗手、勤通風、勤曬衣、吃熟食、喝開水、不亂扔垃圾等良好的衛生習慣,逐漸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附: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問答
1.什么是手足口?得病后有什么表現?
答: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多發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多種腸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種。一般全年均有發生,5—7月為高發期。
手足口病一般癥狀較輕,大多數患者發病時,往往先出現發燒癥狀,手掌心、腳掌心出現斑丘疹和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粘膜出現皰疹和/或潰瘍,疼痛明顯。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癥狀。少數患者病情較重,可并發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傳播的?有疫苗嗎?
答: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嚏噴的飛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疫苗,但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
答: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3歲及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統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發病,也無任何癥狀。但感染后會傳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護,避免傳染給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傳染。
答:手足口病不是新傳染病,它是一種全球性傳染病,1957年首次認識并命名,世界各國每年均有病例發生。我國1981年發現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嗎?
答: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絕大多數情況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會留下后遺癥,皮膚上也不會留下疤痕。根據以往的發病與治愈情況看,只有個別重癥患者可能出現腦膜炎、肺炎等,只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多數可以痊愈。
6.孩子出現可疑癥狀怎么辦?
答: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同時要密切觀察。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一旦出現突然發高燒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體抽動、呼吸困難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就診。
7.一般家庭怎么預防?
答: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是注意家庭及周圍環境衛生,講究個人衛生。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經常通風;要勤曬衣被。流行期間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要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主要是手心、腳心)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別注意什么?
答:要注意不讓生病的孩子接觸其他兒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衛生紙包好丟到垃圾箱,孩子的糞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丟入廁所,不要隨意丟棄,同時要消毒便盆;看護人接觸孩子前、替換尿布后或處理孩子糞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頭被褥等要保持衛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開窗通風。如果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得病,還應及早告訴老師,并不要著急讓孩子去幼兒園,要在全部癥狀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傳染其他孩子。一般癥狀輕不用住院治療,居家治療、注意休息即可,以減少交叉感染。
9.怎樣對日常用品進行消毒?
答:如果家里沒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預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劑。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熱水浸泡30分鐘或者煮沸3分鐘;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劑(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說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糞便、擦拭用紙等都最好倒入適量消毒劑,攪拌消毒后再丟入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