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豐臺區的孫大媽今年75歲,有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病,兒女都在國外,有點頭疼腦熱的就去大醫院實在麻煩。近日她致電本報,覺得要是社區醫生能上門診治,還定期到家進行體檢,那就方便多了。
其實和孫大媽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很多老人生病后去醫院比較困難,希望社區衛生站能提供定期體檢、打疫苗、健康咨詢等上門服務,但不少社區衛生服務站與他們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
6月22日上午10點,記者來到北京市豐臺區草橋衛生服務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目前只給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打針、輸液服務,每次收取服務費10元,其他像量血壓、測血糖這些可以自己操作的,他們一般不會上門。記者在服務站看到,這里病人很少,一些醫護人員沒事可做,就湊在一起聊天。據介紹,目前社區衛生服務站人員待遇低,工作人員熱情不高。
雖然北京從2008年開始推行社區衛生站“家庭醫生”計劃,為居民看病,提供預防、保健、康復等免費咨詢、指導。但目前一些社區的首診率仍不高,上門服務也較少。對此,北京市朝陽區衛生局醫院管理中心原主任丁曉燕告訴記者,不少社區衛生服務站因全科醫生少,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上門服務也存在一定醫療風險,醫生心存顧慮。其實社區醫生應轉變觀念,多給一些有慢性病或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貼心服務。這也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提高社區醫生的收入水平和積極性,這樣居民才能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
(責任編輯:侯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