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病人做恢復訓練
核心提示
“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病人”,這就是衛生部正在全國鋪開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本市37家三級醫院和34家一二級醫院已參加試點。按照要求,試點的核心訴求就是“護士取代護工”,由護士完成基礎護理,把家屬解放出來,讓自請護工的費用降下來。
試點已開始了三個多月,那么,這場“護士取代護工”的空前試驗,效果究竟怎樣呢?晨報記者探訪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優質護理示范病區后發現:患者確實高興了,因為這項試點讓他們掏的護理費大大減少;護士們更辛苦了,他們每天忙于大量護理工作一刻不得閑,更重要的是,工作量增加了可工資沒怎么見長。
現場:當班護士一刻不得閑
“孩子現在全靠護士了”
一進入北醫三院創傷骨科病區,記者就發現,幾乎所有護士都在不停穿梭于各個病房間,有的在給病人冰敷,有的為病人翻身,還有人正幫著病人進行膝部恢復性訓練。穿著淡藍色制服的護理員也一樣跟著護士們忙進忙出,其中包括打水給病人洗頭。實際上,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所有護士就沒閑下來過。
在一張靠窗的病床上,躺著位看起來好像是大面積燒傷的小伙子,護士正努力著幫他翻身。小伙子的老母親擋著眼表情痛苦地走出病房,“每次我都不忍心看,孩子都傷成那樣了!”。
老人來自內蒙古,據了解,她的兒子是從樓上掉下來摔成腰椎骨折,在當地治療過程中,造成了大面積的壓瘡,導致局部皮膚壞死。現在醫生已為他清瘡,并實施了植皮手術。只是護士需要定時他翻身,預防壓瘡或壞死再次發生。“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句話在小吳的痛苦遭遇上,顯然再次得到充分驗證。研究表明,醫院每增加或減少一個護士,治愈率、搶救成功率、院內感染率等都會受影響。
當記者詢問不請護工是否放心時,老母親連聲表示:“放心,放心,孩子現在就全靠這里的護士幫忙了。”
患者每周省400護工費
據了解,因目前本市護工每日雇用價格在70至100元不等,按術后患者住院一周計算,如果患者在優質護理示范工程的試點病區內,即使繳納一級護理每天9元的價格,住院期間最少也能節省400多元的護工雇用費用。
“護士每天不分早晚,隨叫隨到,我們完全不用請護工了。”來自河北的患者家屬小劉告訴記者,她的母親已經住院半個多月了,醫生說至少還要再觀察兩周左右。“我們都是普通工人,工資本來就不高,像我媽這種長期住院看病,每天都請護工的話,我們經濟上真的挺吃緊。現在不用自己掏那么多錢,護士照顧得又好,我們完全放心了。”小劉告訴記者。
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試點進行優質護理服務的病區內,護士們根本不好意思對患者的護理級別“斤斤計較”,多數時候是只要患者有需求,就會隨時提供服務。
現狀:人手吃緊每天“滿負荷”
工作日志沒有一天中止
談到工作狀態,正在給病人做冰敷的護士徐薇用了“滿負荷”三個字來形容。
據了解,在示范病區,目前的床護比已經可以基本達到衛生部要求的1比0.4。“但這只是個理論值,是在全體護士都當班情況下的數據。實際情況是,真正忙起來,每個人面對的都不可能只是兩個病人。”徐薇坦言,現在的工作強度非常大,每天下來感覺都很辛苦。
創傷骨科的護士長黃萍說,如果沒緊急情況發生,護士加上幾個護理員“勉強”可以應付每天的工作,“人手非常緊張,如果可以增加一定數量的護士或護工,我們當然很高興。”
談話間,黃萍給記者拿來了一個厚厚的文件夾,翻開看到,里面每一頁都畫滿了表格,每一篇都是密密麻麻的數字和時間點的紀錄,按照日期先后順序,沒有一天中止過。仔細詢問過才知道,原來這是護士們自己發明的一種記錄護理情況的“工作日志”。餐后兩小時血糖值,皮下注射量,牙出血,出現紫斑……通過這樣一本冊子,41個床位的病人每一個人的病情特點、需要重點護理的內容,每位當班護士都心里有數。“這完全是護士們自發去做的。”護理部張主任告訴記者,北醫三院還將擴大優質護理試點病區的范圍,再增加六個病區,主要都是一些重癥ICU科室。
黃金72小時全程照顧
北醫三院護理部的張主任表示,優質護理的核心內涵應該是體現專業化的護理,而不僅僅局限于為病人洗個頭、泡個腳,身體清潔也只是護理工作中基礎護理的一小部分。張主任說:“我們試點病區的護士和患者都能感受到,他們之間并不僅僅是生活上的照顧與被照顧關系,還有健康教育、病情觀察、協助治療、搶救等專業的護理內容。這些工作,是家屬和護工都完全不能替代的,這才是優質護理的內核。”
以創傷骨科為例,作為常常需要大型手術的科室,護士們最關鍵的工作往往集中于術后的黃金72小時,“有些家屬甚至動都不敢動一下病人,必須由護士來全程操作。”
(責任編輯:侯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