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國死因回顧抽樣調查的最新結果,各類傷害已成中國居民的第五位死亡原因。這是記者22日從“全國傷害預防與控制學術會”獲悉的消息。
2008年公布的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顯示,2004年至2005年中國居民傷害(在死因分類中為“損傷和中毒”)的死亡率為61.51/1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10.1%,排在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臟病之后。
調查還表明,中國前5位致死性傷害依次為:交通事故、自殺、意外跌落、溺水和意外中毒。
根據抽樣調查,中國人群自殺死亡率為13.09/10萬,占全部死亡人數的2.15%。而根據國際通行判定標準,年自殺死亡率大于20/10萬的國家為高自殺率國家,低于10/10萬的國家為低自殺率國家。中國自殺率在全球屬于中偏低。
據衛生部疾控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與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自殺死亡水平比較,至2005年的15年間,中國城鄉居民的總體自殺死亡呈不斷下降趨勢。中國疾控中心疾病監測系統的居民死亡監測結果顯示,與1991年相比,2005年中國農村居民總體自殺死亡水平下降了1/3,其中農村女性下降了48%,下降幅度尤其明顯。
這位負責人表示,傷害預防是一項復雜的范圍廣的社會工作,需要多部門協同合作。公眾也應掌握傷害預防基本技能,首先公眾需要了解傷害是可以預防的;其次,要針對不同傷害的危險因素改變相關知識、態度和行為。
如:道路交通傷害主要應做到不酒后駕駛、不超速、正確佩戴摩托車頭盔、正確佩戴安全帶等,同時還要了解一些藥物對駕駛行為的影響。
預防兒童傷害主要是讓家長了解兒童傷害的主要特征,如溺水是1-14歲兒童傷害致死的第一位原因,跌倒是發生最多的兒童傷害,兒童傷害主要發生在家中。
(責任編輯: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