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關注一個新出現的問題:血荒,血液的血。大家都知道,血液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醫療用品,特別是很多手術和急救病人的生命,都必須依賴輸血才能拯救。然而,全國包括昆明、南京、武漢在內的多個城市,這兩天卻出現了醫院用血頻頻告急,不少病人因為缺血不得不苦苦等待治療。這場大范圍的供血緊張究竟是怎么出現的?背后暴露出了什么問題?我們來看看記者的調查。
這里是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這里我們見到了病床上的小徐。小徐今年十一歲,前幾天剛做完手術。
記者:小孩子是什么病?
小徐的爸爸:心臟病。
徐爸爸告訴我們,孩子山他們本來打算9月份就來醫院給孩子做手術,但是因為當時醫院血液緊張,無法保證先天性心臟病這樣的非搶救性手術的用血,他們一家人在醫院焦急等待了一個多月,一直到半個月前小徐才得以入院手術。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 葛建軍
葛建軍:不是屬于急診或亞急診手術的,就是他可以等一段時間,
頻頻的血液告緊,導致一些手術一再延期,葛建軍把那段時間自己的狀態描述為頭皮發麻。
記者:頭皮發麻的那段時間?
葛建軍:就是9月中旬到10月份,比如說明天要開個四臺手術,停掉兩臺,停掉三臺。
記者:最長的等了多久?
葛建軍:將近一個月。
記者在這家醫院的血庫看到,現在這里儲備的血液能夠滿足醫院兩天的用量,而在正常情況下,這個數字應該是三天。這兩臺存放血液的冰箱,出現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空檔。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輸血科主任醫師 張循善
記者:在充足充足的情況下,是不是這些小格子都會放滿呢?
張循善:對,應該都是這樣,現在大致有40個血。
在合肥,不光是這一家醫院供應收緊,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輸血科主管檢驗師 林正明
林正明:一般原來在9、10月份好像這個血液并不是很緊張。一般A型我們過去一般在25到30個左右,B型也是,O型也是,AB型用血量比較少,我們大概控制在5到6個左右,那么現在略有緊張,血站對我們也有略微的控制,就是說一般保證15個左右,AB型兩到三個左右就可以了。
雖然這幾天的供血情況比前段時間有所緩解,但是葛建軍仍然覺得今年總體的供血形勢比去年要嚴峻。
葛建軍:今年好像有點突出,血庫沒血的這個情況比去年這個率可能要提高一點。
記者注意到,在這所醫院的住院大樓里,每個病區的床位幾乎都是滿員,而且大部份病區都有加床,有的甚至把加床鋪在了電梯間里。這種情況不光出現在這家大型三甲醫院,在合肥市肥西縣人民醫院這樣的二甲醫院,走廊里也密密麻麻地鋪滿了加床。張循善和林正明都認為,目前這種血液緊張的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需求增長太快。
張循善:2008年我們床位是1680張床,2009年的時候就增加到1890張床了,今年呢,已經增加到2750張床。那么實際住院病人今年已經達到了3100人左右,所以這樣一來我們醫院的規模的增加,手術臺次在增多,臨床用血量也在逐年在攀升。
剛才我們看到,張循善和林正明認為,臨床用血快速增長是導致供血緊張的原因。衛生部統計數據也可以印證他們的分析,最近幾年我國臨床用血需求量年增長率達到了10%—15%,與此同時,全國許多地方血液供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緊張。那么,作為血液供應的第一環,采血站能否緩解供需缺口呢?我們再到那里去看看。
劉忠是合肥市中心血站副站長。10月30日早上,當他到血庫查看血液入庫的情況時,發現血庫里的AB型血已經告罄。
合肥市中心血站技術人員 張恒萍
記者:我看到那邊AB型已經空了?
張恒萍:對對,但今天的那個檢測結果出來以后,就可以補充庫存,應該是今天打出來以后,應該我們在100個左右。100個單位如果是3到4天(的供應量),在我們的控制線的低線了。
待檢庫里的AB型血檢驗合格后很快入庫,但離5天的平均線還差上一截,這讓劉忠心里多少有些不踏實。他在血站工作了整整二十年,這兩年他明顯感覺獻血的人多了,但是用血的人也更多了,這讓血站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劉忠:我們臨床用血從05年以來,基本上是每年以30%的速度在遞增。而另外一方面在無償獻血這一塊我們感覺到每年增長速度大約只有15%左右,
這個缺口大約在10%到至15%,因此我們從08年以后,我們明顯感覺到我們這個血液,臨床用血有些緊張。
現在血站在合肥全市設立了8個常備獻血點,獻血點的狀況怎么樣呢?記者拍攝這天正值周末,在市中心最繁華地段的這個鼓樓采血點,前來獻血的人正排隊獻血。
獻血志愿者:現在還有8個人在排隊。
記者:最多的時候你手里有多少個在排隊?
獻血志愿者:有12、13個左右。
但記者發現,在步行街另一頭的百盛采血點,獻血的人明顯要少一半左右。另外,為了拉動農村居民的獻血行為,作為嘗試,每周六和周二,血站都會在在肥西縣的縣中心設立采血點。當周六下午兩點記者來到這里的時候,還沒有獻血者,本來在車上負責采血的護士只好下車給行人發放資料。半個小時后,零零星星有兩三個人來咨詢和體檢,在記者逗留的三個小時期間,總共有四個人前來獻血。根據血站統計,在10月30日周六當天,鼓樓采血點的采血量共計248單位,49700毫升;百盛采血點不到鼓樓采血點的一半,為103單位,20600毫升;而肥西采血點僅為28.5單位,5700毫升,這種不均衡不光體現在地域上,也體現在獻血群體上。血站對獻血者資料的統計也顯示,最大的群體則為學生,占到35.81%。
劉忠:所以這也就導致了我們存在一個季節性的血液緊張的現象,那么主要就因為學生放假,就是寒假和暑假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出現一個緊張。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獻血人數占一國人口總數的4%,即能滿足全國臨床用血的需要。但是據相關統計,我國獻血人數不到總人口的1%。在記者的隨機走訪中也發現,大多數人都沒有參加過獻血。
記者:是對獻血有什么顧慮或者擔憂嗎?
路人:安全隱患吧,怕感染,不那么衛生。
路人:各種疾病,艾滋這類的。
劉忠一直尋思著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來,采訪這天,獻血點打來電話,說一位獻血者和血站工作人員發生了爭執。他急匆匆地趕到現場。
獻血者是一位德國人,名字叫比勒。爭執的原因是因為,我國的獻血法只提倡十八周歲至五十五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而比勒當時已經是五十八歲,血站工作人員認為他已經過了獻血的法定年齡,但是比勒卻堅持要獻。因為在德國,他可以有更多的獻血機會。
德國籍獻血者 比勒
比勒:中國和德國不同,我一年只能獻兩次血,但是在德國可以獻四次,還有一個區別就在于中國60歲以后就不能再獻血了,在德國60歲獻血完全沒問題。一直到65歲甚至67歲都還可以獻血。
(責任編輯: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