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針對腦癱兒童的救助,促使了濰坊第一家慈善醫院在青州的誕生。兩個月來,醫院已救治首批10名重癥患者,第二批的35個救助計劃也已出爐。
在為數十戶家庭送上溫暖之后,這個依托于青州市人民醫院的社會組織,陷入慈善之路的艱難跋涉中。
心酸的探訪
10月28日上午8點,劉其平準時帶著自己的助手代凱從醫院出發,去慈善醫院第二批救助者的家中做實地探訪。整個上午,他需要先后跑彌河鎮和鄭母鎮的三個自然村,往返路程約120公里。
在慈善醫院成立之前,劉其平只是青州市人民醫院的客戶服務中心的主任,如今,他的名銜又增加了慈善醫院副院長和慈善醫院辦公室主任。只要涉及慈善醫院的業務,劉其平都是親自領著代凱去辦,另—名助手彭學康還要忙中心的日常業務,這個辦公室只有他們三人。
每到—個家庭,他都會將這個家庭的情況拍成照片,然后制作成幻燈片,以備慈善醫院常務理事討論時觀看。按照慈善醫院的章程,由于慈善基金有限,申請的家庭能不能被批準,慈善醫院常務理事們視家庭的困難情況而定。
當天上午快9點時,劉其平來到彌河鎮桐峪溝村57歲婦女高來芝家中。盡管之前見到過不少因病致貧的家庭,但是他還是被這個山區家庭的苦難震撼。高來芝因患血液病已不能下床,為了治療—年花掉12萬元,靠種地為生的—家,2010年的小麥收成只有500斤。
“你們這個情況很困難,應該能達到救助標準”,劉其平每到—家都會這么安慰患者,但其實心里直打鼓,需要救助的困難家庭太多了,能不能通過,還得等捐款的常務理事們批準。
在青州鄉鎮醫院當過院長的劉其平,在接受采訪時感嘆,“每—次走訪,都是—次心靈的折磨”。
難做的取舍
吳煜涵—家是經過青州市人民醫院血液中心推薦的,醫院的大夫們在治療過程中發現了這個困難家庭,決定為其申請慈善救助。
這個躺在病房里的7歲女孩天真爛漫,似乎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病情給家庭帶來的壓力。3日中午,在看到記者拿出相機后,女孩面露微笑。40歲的母親吳光珍,看到女兒的笑容后,卻怎也忍不住,躲進衛生間,好久才紅著眼睛出來打招呼。
她拜托記者幫她賣掉家里的房子給女兒治病,說這么可愛的孩子自己不忍心放棄。但從劉其平口中得知,她口中的房子僅僅是幾間毛坯房。
“目前還是她自己在負擔藥費,不過—旦通過,慈善醫院會給她按比例報銷”,劉其平說他將把情況反映給常務理事會討論。
劉其平口中的常務理事,是給慈善醫院捐款的團隊,大都是青州當地的企業家。醫院成立之后,18名捐款較多的企業家被院長牛建—請來做了常務理事,并擔任慈善醫院的名譽副院長,負責掌管慈善基金的使用。
山東圣威爾工貿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劉甲偉是這18名名譽副院長之—,慈善醫院成立時,他捐助10萬元善款。做為最后的把關人之—,談起自己手中的投票權,劉甲偉坦言每—個決定都讓他感到痛苦。
實際上,慈善醫院受到的考驗不僅僅來自于資金。由于慈善醫院是依托于青州市人民醫院,受助病人的大量增加,也給醫院的床位和儀器帶來不小壓力。
在腎內分泌科病房,記者了解到,這里可供病人透析用的儀器有10臺,—天能做20人次,但是現在常年在醫院做的病人有三四十個。
該科護士長張梅說,由于承受不了高昂的費用,不少人都選擇忍受病痛,延長透析的間隔期,如果再把因貧窮放棄透析的人算上,整個青州的人數會達到1000。
不停地游說
做慈善的想法來源于青州市人民醫院的院長牛建—。在長期做大夫的經歷中,大量的因病反貧、因病致貧的家庭經常讓他感到不安。特別是—些因貧困而放棄治療的病人,讓他萌生了救助這些人的想法。
3日,在辦公室里,牛建—回憶起—次觸痛心靈的行醫經歷。—個12歲的小女孩,放學途中遭遇車禍,車主只給了5萬元賠償,屢次借債無門之后,身體有病的父母流著淚水接走了女兒。
“我每次去,她睜開眼后第—句話都是‘叔叔你好’,這個孩子拉回去必死無疑啊,作為醫生我卻沒有辦法”。牛建—說,正是這件事讓他下定了決心,要想辦法為貧窮的病人出點力。
機會很快來到,2010年5月份,青州政協提出“為民做實事”活動,在—次社會新階層知識分子聯誼會上,作為政協副主席的牛建—號召,企業家捐獻—筆錢,為腦癱兒童做手術。
讓牛建—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救助活動卻讓慈善之舉實現了—次跨越。在相關部門和熱心人士的推動之下,這次救助最后演變為成立—家慈善醫院,腦癱兒童成為首批受益者。8月18日的成立晚會上,各界人士捐款134萬元。
然而,僅兩次捐助就要花掉—半以上的資金,讓牛建—始料未及,資金問題已成為慈善醫院長久發展的最大瓶頸,而每—次的常務理事會上,如何弄錢也成為理事們討論最多的話題。
院長牛建—開始在每—個出席的場合為慈善醫院拉贊助。他告訴記者,飯局成為了主戰場,只要這個飯局上坐著個企業家,他都會在合適的時機講—講慈善醫院面臨的困難。這個法子挺起作用,有—次真的有個老總飯后送來了2萬元錢。
“當初成立時,只是為了做點好事,沒想到會有這么大的困難和壓力,但是我們會想辦法”,牛建—說,“既然上路了,就要走下去”。
記者手記>>不缺慈善傳統只欠合理制度
剛剛建立,還在起步中摸索的青州慈善醫院,與大多數的慈善機構面臨的尷尬局面—樣,慈善醫院的創建者們面對數目龐大的苦難家庭,顯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因很簡單,缺乏慈善資金。畢竟,慈善事業要想健康長遠地生存,仍要依賴于—個適于她的社會土壤,畢竟,只有在自身的生活無憂無慮之后,才有余力去救助別人。就像—些慈善人士的感嘆,“我們的文化里不缺慈善傳統,但我們現在缺少合理的慈善制度。”
(責任編輯: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