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饑餓營銷耍手段,加價提車成自然
據《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辦數據顯示,連月來,消費者對汽車行業存在的問題投訴量有所增多。汽車行業潛規則主要有:
第一,加價提車。從2000年開始,在整十年的中國汽車市場迅速增長時期內,“加價提車”這個新興詞語對于車市的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新車原本有定價,為了提前拿到車,你可以加錢,只要加錢,一切都好辦,這在汽車銷售相對火爆的年份中已經成為人們見怪不怪的常態。
第二,饑餓營銷。除卻一些客觀的因素外,不少廠家熱衷運用其品牌的號召力,制定叫好叫座的驚喜價,并一定程度上限制供貨量,造成供不應求的假象,使其賺取更高的利潤。這種所謂的“饑餓營銷”策略,無疑是加價提車背后的推手。
第三,強制搭售。導航8000元,貼膜5000元……現如今強制搭售也成了加價的一個變相手段。如果消費者在店內選購車飾,就可以提前取車的現象逐漸出現在公眾視野。然而為了最大限度地賺取差價,個別經銷商賣車時附加的配件裝飾質量往往非常有限,容易為汽車使用埋下隱患。
四、“價簽游戲”超市多,過期食品搭著賣
今年春節期間的“家樂福價格欺詐”曝光后,在一些超市的門口,消費者開始變得小心翼翼,在收銀處結完賬,不再像過去一樣很快離開,而是逗留幾分鐘,仔細端詳手中的小票。超市消費者眾生相之變,從一定程度上表明,已經融入千家萬戶生活的超市,正集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公信力挑戰。
超市里暗藏的玄機有多少,《中國質量萬里行》在分析了近年來消費者對超市的投訴后,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價格標簽名堂多,虛構原價很常見。經常逛超市的消費者應該對“特價”二字并不陌生,黃色標簽牌是用于標示特價商品的標簽牌,但部分超市通過在商品標簽上大幅度地調整原價,以巨大的讓利空間抓住消費者購買的心理,有些商品的原價與促銷價格相差達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元。一旦虛假的特價促銷被細心的消費者發現,超市則會有很多借口來解釋,如顧客移動過、標簽放錯了地方或打印失誤、促銷過期等。第二,過期食品捆綁銷售。“促銷”,超市里常見的字眼,一箱牛奶上用膠帶紙捆綁了兩袋牛奶或兩盒酸奶的銷售方式,往往最能吸引顧客的眼球。然而消費者在購買時,往往只注意商品本身的日期,卻很少查看贈品的保質期。過期食品混搭出售是超市行業的“營銷潛規則”之一。
五、醫生只管開單據,儀器看病收費多
有些醫院把每個患者都當成“大款”,動輒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對患者或者家屬開出千元萬元的單子說:交錢去吧。病人如果嫌價錢高,有的醫生就會問:你帶了多少錢?還有個常見的現象是,門診醫生基本不看病,本來很簡單的病癥,也上來就開單子,要病人進行逐項檢查。為了多收費,醫生的醫術恐怕將被儀器取代。
還有些普遍的現象是:
第一,收受紅包的情況無處不在,貫穿于醫療活動的各個鏈條。手術及藥品、醫用設備、醫用耗材等的采購,基建工程、物資采購等的招標,都成了一些醫院和醫生收受生產、經營企業及其經銷人員財物或回扣的絕好機會。一些醫務人員為獲得更多的回扣和提成,濫用某些藥品和高值耗材,對患者進行過度診療,甚至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重復收費現象嚴重。一天收取兩天的住院診查費、一天多次收取輸液費等現象普遍存在。有的醫院沒有嚴格落實“一日清單”制度,有的沒有明細,只有前一日總花費沒有單價;有的“一日清單”不按照日期和實際操作計費,而是提前按醫囑計費,容易導致計費混亂。
第三,有醫保者多花錢。按規定藥費占醫院全年收入不得超過45%,超過部分要進行沒收。這一規定使得醫院在面對以開藥為主的慢性病普通門診參保人時,千方百計加入檢查和診療項目,以降低藥費占診次費用的比例。也就是說,為了將藥費控制在收入的45%以下,參保人“被消費”了個人自費比例偏高的化驗、檢查和診療項目。
六、家電配件分著賣,商家“騙補”坑農民
第一,分割銷售。有些商家為了增加利潤,降低成本,將主機和配件分開銷售,一方面包裝盒中不帶配件可以減少包裝尺寸和包裝重量,提高運輸效率,減少運輸成本;另一方面,主機和配件分開來銷售可以帶來二次利潤。
第二,標價虛報。標簽價格與實際售價完全不符的現象在賣場中十分常見,其主要是為了避免同行業的競爭,一些賣場為了在價格上取勝,還會派出“神秘顧客”或“隱形顧客”不定期去對手賣場走走,一旦發現對方掛的價格比自己低,就會迅速做出調整從而保持價格優勢。
第三,騙取補助。虛報家電下鄉產品銷售總數、撕掉家電下鄉產品標簽、廠商和經銷商踢“皮球”推諉補貼兌付、提價銷售、用沒有取得資格的產品冒充家電下鄉產品……通過各種各樣的招數,相當于總貨款13%的補貼,就流入了騙補商家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