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浩茶油“苯并芘超標”事件沸騰了幾個月,透過這場危機,中國消費者及業內人士從國家糧油安全到農民增收、從企業生存到產業發展的多維層面,對此進行著深入的思考。這些見仁見智的思考與探索,也許從另一面--超越產品質量與安全的范疇,共同為整個油茶產業的未來之途投石問路。
2010年8月中旬以來曝光的金浩茶油“苯并芘超標”事件,將公眾目光再次聚焦于對食品安全與企業誠信的審視上,在媒體輿論風潮中,昔日作為茶油加工行業“龍頭老大”的金浩公司,儼然遭遇創業以來最為嚴峻的生存挑戰--據報道,全國大部分城市的一些大型商超將金浩茶油先行下架,金浩公司不得不面對上億元的經濟損失和消費者的不信任投票。
苯并芘的丁字路口--誠信缺失還是技術失措
追因溯源,一場本該坦然面對的信任危機,卻人為上演成一出顧此失彼的鬧劇,從而再次刺激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相當敏感的神經,輿論將部分茶油生產企業掀到浪尖。
但苯并芘畢竟不是三聚氰胺,顯然,它的產生與企業追逐商業利益而致道德淪喪并無關聯。拋開金浩茶油“苯并芘超標”事件,單從消費者視角,正確認識“苯并芘”,有助于科學消費,認識茶油,支持民族產業發展,不無重要意義。
苯并芘超標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最具權威的官方結論。湖南省政府參事、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呂芳德教授認為,苯并芘是金浩公司在加工過程中檢測發現的,在整改的過程中被曝光。這種產生于加工過程中可 能由于物質轉化而出現的有害成分完全可控可防,苯并芘并不是原材料本身的問題,通過改進生產加工工藝可以降低或者避免苯并芘超標。
耒陽市林業局局長段定華告訴記者,“苯并芘事件”曝光后,他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咨詢中國油茶專家陳永忠博士,得到的解釋是,茶籽油包括茶枯里都不含苯并芘這種有害成分,苯并芘的產生可能是在加工過程中,采用“浸出法”出油的生產工藝,由于某一個環節溫度控制失措,導致了這種有害成分的產生。
段定華說,“苯并芘事件”讓消費者更深地認識到茶油是一種高品質的食用油,對茶油在國內的推廣起到了促進作用。從另一個方面說,“苯并芘事件”向茶油加工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增強科技創新和工藝創新,擯棄落后的加工工藝,才能給消費者提供值得信賴的食用油,這對整個油茶產業的健康發展是一個好的開端。
在茶油加工工藝方面,湖南茶油生產企業金拓天油茶科技有限公司負責產品質量的工作人員說,“冷榨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苯并芘這種有害成分的產生,而在“浸出法”的煉油工藝中,在控制好溫度的同時,增加活性炭吸附,也可以避免苯并芘超標。
金拓天公司位于耒陽的生產基地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