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主婦的懷念與無奈
過去的東西耐用,現在的東西讓人不放心。
以我的理解,質量就是產品的品質和數量是否達到本行業的規定和要求。印象中,以前的產品大多因為生產工藝和原料的限制,所以外型比較簡單粗糙,但是性能和品質卻是讓人信服的。那時經常聽人說這個東西那個東西還是我結婚時買的呢,一用就是幾十年。
現在一用就是幾十年的產品已經很少見了。大多產品是外型和包裝都異常精致,而品質和數量都與產品的說明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距。遇上好的勉強可以用上幾年,運氣不好,碰上質量糟糕的產品,輕者給經濟上造成點損失,重者就會有財產和性命上的憂患。讓人頭痛不已。
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時刻離不開產品的消費。怎么辦呢?開始想到一個比較簡單易行的方法:詢問經常使用這類產品的人,聽取他們的建議,來進行選擇。慢慢發現這樣的方法很有局限性。因為各自對產品的期望值和要求有著不同的差異,所以很多時候還是會事與愿違。
比如說:你問一個朋友什么樣的鞋子好穿?可能就會因為各自對鞋子的舒適度和式樣以及自身腳型的影響,你會買到一雙特別特別不舒服的鞋。我就因為自己的腳型稍胖,皮膚又薄所以經常買到不舒適的鞋。
后來終于找到一款叫“素人”的手工制作牌子的鞋,很適合自己,所以多年來一直都穿它,覺得特別適合也很舒服。由此可見,把有經驗人的建議當做產品選擇的標準,也不完全可行,最后還是要靠自己來體驗。
有一段時間,我對那些在影響大的媒體上做廣告的產品,頗為信賴。心想能在廣告費和影響力都驚人的媒體上花錢做廣告的廠家,一定有著雄厚的實力。有實力的企業肯定會很注重產品的質量啊,因為這關乎到一個企業的聲譽和生存問題嘛。
所以買產品還是應該盡量選購大品牌的產品。我覺得一個可以把品牌做大做久的商家,肯定在質量上有著規范的制度要求。因此才可以將產品的生命力延續得這么長久。
可事與愿違。歷年來好多大的品牌,屢屢因為質量問題與消費者對簿公堂。也經常發生大品牌產品傷人事件。可見只認牌子不認貨,也是不可行的。
記得有一段時間有個叫鍋王胡師傅的產品,廣告打得鋪天蓋地,產品也銷售得極好。
這時候哥哥給我送了一個。我用起來雖然沒覺得像廣告上說的那樣沒有一絲油煙,可比起普通的鍋子,是少了很多油煙的。誰知道沒過多久,居然被媒體曝光說,產品的生產中添加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心里大受傷害。這不僅僅影響了使用者的健康,還破壞了哥哥的一番美意。現在想起來還覺得這個廠家和不負責的廣告媒體可恨呢......
云南省開遠市國電六郎洞電廠 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