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網絡315十大維權新聞人物談維權
2009-05-14 08:21 中國質量萬里行 李穎
張洪峰:消費維權呼喚法律保障
在“十大維權新聞人物”揭曉之后,記者采訪了高票勝出的著名維權人士張洪峰。他曾因揭露并最終證實LG翻新空調事件而成為本刊的封面人物,去年他針對“馬自達3半軸異響”問題而組織了各地車主的維權活動。
說起兩年前的LG翻新空調事件,張洪峰仍覺得很好笑。那是他為結婚購置的嶄新的5臺LG空調,安裝前竟然全部都有質量問題,湖南省質監局的質量鑒定結論是:5臺空調均系使用過并且維修過的產品。后來廠方給賠償了5臺,可是不到1個月又壞了4臺。
張洪峰的談話語調很輕松,但記者依然可以感受到消費者維權的沉重一面。“1.8萬元的空調,鑒定費用就是2萬,而且為了鑒定、投訴,跑了幾個月,放棄了很多自己的生活樂趣。整個心思都被維權占住了,精神壓力特別大。”他說,“不是所有的維權都會成功,我的成功只是一個范例,不是必然。”
在給記者的印象中,張洪峰是一位勇者。在向世界大公司維權的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勇氣,而這種勇敢的另一面,映照出的恰是維權的風險和艱難。他認識一個維權者,就為了一臺問題汽車,維權六年,妻離子散,淪為了乞丐。一般的維權者,往往因為沒有時間和精力,就選擇和廠家妥協,有的甚至是被威脅而放棄權利。
張洪峰的勇敢還因為他不滿足于自己的權益得到維護,當他發現了一個產業中所隱藏的黑幕,他沒有因私利而放棄為所有消費者維權。2007年“3·15”前夕,張洪峰來到北京揭露LG的行徑,從首都機場趕往市區的路上,接到自稱是LG總部鄭女士的兩次電話,最后將價碼提高到10萬元請他就此罷手。張洪峰不為所動,堅持讓對方公布真相并書面道歉。
一次空調維權事件,把張洪峰“逼上梁山”,自此走上公益維權之路,至今動力不減。他說:“因為我的維權,導致一個翻新的產業鏈消失了,自己感覺很快樂;當一個人的力量經過努力,導致一個黑暗的產業或者質量問題被發現、被重視、被改正的時候,我個人感覺其價值已經超出自己所承受的東西。”
正是這種帶有公益性的民間維權,在企業和監管部門之外,形成了凈化市場環境的“第三方力量”。張洪峰今年正在運作的“博客3·15”公益活動,與其以往的維權經歷是一脈相承的。他在博客中公布了自己的聯系方式,接受所有消費者的投訴,經過核實生產許可證號、相關產品送質檢機構檢測等程序,現在已發布了近20種違規或不合格產品的名單,其中兩個產品已有回饋信息和解決方案。
記者問起張洪峰以后的維權打算,他說正想擴大自己這“第三方力量”呢。現在主要是他一人在工作之余忙公益維權的事情,其他的志愿者也沒有太多時間。今后他打算籌備成立一個工作室或者民間機構,工作經費主要可以來自舉報獎勵和企業賠償,這些錢將完全用在產品送檢等公益之途。
從張洪峰籌備“博客3·15”之初,贏得了很多網友的支持,也不斷遭受各種質疑和猜測。令張洪峰等公益維權人士更感到無助的是,他們尚未得到行政職能部門的積極配合。他在核實產品存在質量問題之后,發給各地相關職能部門的舉報信,大都石沉大海。如果讓民間力量成為比行政部門還要積極的維權“生力軍”,那是不太正常的。
同時現階段我國消費維權方面的法律也顯得有些軟弱無力。對這些不利的環境因素,張洪峰感觸良多,“維權的環境非常不理想,主流社會對消費者維權支持太少,特別是現在的法律對于維權近似一種‘不保護’。比如我們買了個問題產品,法律規定最多也就雙倍賠償,但買的東西只有幾塊錢,卻花了幾百元和大量的時間去維權,那點賠償無濟于事。如果消費者要求得到更多,比如精神損害賠償,法律不支持,社會也不支持,好像消費者錯了,不該要求廠家更多。問題是廠家有恃無恐,更多人的利益還是在被損害,因為利益的驅動,又沒有懲罰,這樣的侵權就無法遏制。”
盡管面臨如此種種的難處,張洪峰們這些民間的維權人士依然在孤軍奮戰獨力前行。如果我們的法律和職能部門能夠給他們一個支點,消費者維權的各方力量能夠形成合力順暢運行,那么我國的消費環境與市場秩序都會在短時期內得到極大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將會得以大幅提升。(實習記者 潘鳳亮)
蔣衛鎖:揭開行業潛規則成本高昂
41歲的蔣衛鎖,風塵仆仆,略顯疲憊,記者在北京的一家小賓館里采訪他時,他不時地瞇起眼睛抽煙。就在前兩天,他剛參加了奶產品行業的一個博覽會。
蔣衛鎖的“中國乳業打假第一人”身份一直備受爭議。2006年他發起的西部乳業萬里行把他推上風口浪尖,為他收獲了巨大的榮譽,也惹發了不少質疑。有人說,蔣衛鎖更多地是出于個人的利益,也有人說,他在毀掉中國乳業。他對此辯解說,大多數維權者最初的出發點都是出于個人利益,但是“當站出來后,才發現自己成了受害者的代言人,代表的是一個利益群體”。他說的利益群體,指的是奶農。
現實是,蔣衛鎖并沒有毀掉中國乳業,但兩年后的“三聚氰胺風波”卻讓中國乳業整體陷入低谷,最終奶源的質量問題還是成了中國乳業的阿喀琉斯之踵。“最痛苦的就是付出了太多,但收效甚微。”面對中國乳業的現狀,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
2003年的時候蔣衛鎖頭上已有一連串的光環:楊凌示范區“十杰青年”、“陜西省農村優秀人才”、“優秀黨員”、“農民增收致富帶頭人”、“中國杰出青年農民獎”等等。2004年他的企業年產值更是高達近2000萬元,他坦言,那時“掙了幾百萬”。而后來乳業內部的無序競爭和假奶的泛濫讓他損失慘重,也讓周圍的奶農損失慘重。蔣衛鎖曾經做出如下舉動:他經營的奶站0.8元購進原奶,0.7元賣給企業噴制奶粉。這是2005年,當時為了讓奶農減少損失,蔣衛鎖一天就賠幾千元錢。“好奶賣不出去,假奶大行其道。”他認為這對西部奶農的增產增收以及西部地區農村的穩定造成的破壞力“將不可估量”。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后,蔣衛鎖痛下決心:實地調查中國西部乳業發展的真實狀況,為西部弱勢奶農呼喊,為西部乳業探尋發展之路。于是,2006年,一支久經籌劃的由農民企業家、農業專家、新聞記者組成的“中國西部乳業萬里行”新聞采訪團就此誕生,蔣衛鎖出任團長。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