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肉膏腌制豬肉之后,再加一些色素,豬肉聞起來有牛肉味道,看起來也像牛肉。
廣州市工商局食品流通監督管理處王副主任回應“牛肉膏”事件。
不少市民對外出就餐是否會遇到豬肉變出來的牛肉表示擔心。廣州市工商局昨日就此報道回應稱,“牛肉膏”此類的食品添加劑是屬于調味品性質,只要生產和使用證照齊全,符合國家相關規定,那么消費者還是可以放心使用,只要國家還沒禁止使用,它的存在就算是合法。
工商將摸底調查食品添加劑
廣州市工商局食品流通監督處負責人昨日透露,至今尚未接到任何形式有關“牛肉膏”這類食品添加劑的投訴。但該負責人稱,昨天已經從信息時報報道中得知“牛肉膏”的存在。“我們對該事件高度重視并召開相關會議,研究如何更好地監管食品添加劑市場。”
針對報道,工商部門食品處承諾將會高度關注并進一步加強監管檢查相關市場,并將會在日常的巡查中作有針對性的添加劑檢查。同時,工商部門還將會對所有食品添加劑進行摸底跟蹤,要求使用商戶加強進貨來源管理登記。如有市民因此進行投訴,工商部門必定會及時查實取證,并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同時,工商部門也歡迎廣大熱心市民提供相關線索協助部門的追蹤調查。
證照齊“牛肉膏”存在就合理
對于現在市面上種類繁多的食品添加劑,是否只要有QS(即質量安全認證標志)認證就可以證明此類產品是安全的?該負責人表示,帶有QS標志的產品本應代表著經過國家的批準所有的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經過強制性的檢驗,沒有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的,不得出廠銷售。但是也不排除有部分黑心廠家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任意在產品上貼上QS認證。
該負責人稱,“牛肉膏”此類的食品添加劑是屬于調味品性質,只要生產和使用證照齊全,符合國家相關規定,那么消費者還是可以放心使用,只要國家還沒禁止使用,它的存在就算是合法。
市民投訴需自行舉證
廣州市消委有關負責人昨日也透露,目前廣州尚未接到有相關懷疑“牛肉膏”造出的假牛肉出售的投訴和舉報案例。事情曝光后,可能會有更多的市民留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餐飲消費,不能排除會提出更多的質疑。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如果懷疑碰到了假牛肉需要向消委會投訴,首先必須出具相關的證據,消委會奉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
該名負責人表示,消費者可以送交權威的檢測機構去進行檢測,并由檢測機構出具最后的證明。
張楠之:牛肉膏合法不代表假牛肉合法
廣州市工商局針對媒體報道的“牛肉膏”問題作出回應,稱此類的食品添加劑是屬于調味品性質,只要生產和使用證照齊全,符合國家相關規定,那么消費者還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只要國家還沒禁止使用,它的存在就算是合法(據4月19日《信息時報》)。
既然“牛肉膏”的存在是合理、合法的,那么,市場上出現用它調出來的“牛肉味的豬肉”也就是合理的了——但是,這樣調出來的肉制品如果想在市場上正常銷售,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商家在賣這種豬肉的時候必須履行告知義務,明確的告知消費者這種肉雖然吃起來有牛肉味,實際上卻是加了“牛肉膏”的豬肉。
可是,如果商家沒有告訴消費者這是豬肉,而是明確地告訴消費者這就是“牛肉”,那么,不管這種添加劑是否屬于合法存在的調味品,商家的行為都涉嫌欺詐。目前的市場狀況恰恰就在于,有不少不法商家在用“牛肉膏”調出來的“牛肉”欺騙消費者,而消費者卻因為缺乏辨別真假的能力而飽受其害。
針對消費者有可能買到“假牛肉”的問題,廣州市消委會給出的回答是:消費者可以投訴,但先得出具相關證據。這就是說,消費者必須先把自己懷疑是豬肉的“牛肉”拿去權威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正是因為單個的消費者沒有足夠的能力與商家博弈,所以才會有了消委會的存在,以使消費者的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如今,消委會卻將與商家博弈的任務推給了單個的消費者,這樣的消委會,哪像是在替消費者說話啊。
“牛肉膏”的存在是合法的,并不代表“假牛肉”的存在就是合法的。廣州市工商局和消委會實際上是在以“牛肉膏”的合法性為借口,逃避自己監管“假牛肉”的責任。因此,要想管好食品安全,首先必須從制度上保證監管部門真正負起自己的責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