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元旦春節期間,正是購物旺季,然而,今年春節之前,卻爆出了一條讓消費者大吃一驚的消息。國家發改委1月26日宣布,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在部分城市的連鎖店存在虛構原價、低價招徠顧客高價結算、不履行價格承諾、誤導性價格標示等欺詐行為,發改委責成相關地方價格主管部門依法責令這些超市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的罰款。而實際上,希望從家樂福超市討回一個公道的還不僅僅是消費者。早在這起事件之前,就有另一個群體也在尋求法律手段,解決它們與超市之間的紛爭。一起來看看。
單正國是青島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最近幾個月,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給超市供貨的經銷商都給他打來求助電話,請求單正國幫助他們從超市一方討回多收的費用。
青島元鼎律師事務所律師單正國:主要是咨詢扣費有沒有依據,如果有扣費的話,能不能給我們要回來。
這些超市供應商為什么都找到單正國呢?他們所說的扣費又是指的什么呢?事情還要從單正國兩年前代理的一場民事官司說起。
2008年初,青島當地一位給家樂福供貨的經銷商找到了單正國,希望能通過法律訴訟追討回幾年來被家樂福扣掉的六百多萬元的貨款。經過一年多的調查和賬目核實,單正國發現,保留的票據顯示,10年的時間里,供貨商向家樂福提供貨物的總金額大約4000多萬元,而家樂福以各種名義扣掉的貨款就高達680多萬元。
青島元鼎律師事務所律師單正國:這個數他是非常吃驚的。而且那一年,就是連續兩年他是賠錢的,他一想我不能再干下去了。
2009年初,這家供貨商正式向青島當地法院提起了民事訴訟,要求青島家樂福償還從1998年到2009年拖欠的貨款680余萬元。
而家樂福一方認為,他們并不存在拖欠的問題,他們扣除的這筆貨款是供貨商理應支付給他們的促銷費用。這些費用名目繁多,而家樂福在扣除大部分費用時,卻不曾向供貨商提供扣款發票。
青島元鼎律師事務所律師單正國:原因就是以各種名目的服務費用,就是有促銷費,梯級費,陳列費,卡夾費,一系列的,甚至說促銷人員的管理費,這些各種名目的費用扣走了。
2009年9月,經青島市市北區人民法院審理查明:青島家樂福沒有證據證明其扣費的合法依據,并且家樂福提供的促銷協議中,有大量的復印件以及并未加蓋供貨商公章及財務專用章的協議,這些都與家樂福自己提供的扣款發票在時間及數額上無法對應。同時青島家樂福也沒有證據證明其履行了促銷義務,因此對其從供貨商貨款中扣除的促銷費不予認可。
2010年3月,法院對此案做出了終審判決:要求青島家樂福支付供應商貨款640萬元及利息,總計750余萬元。
青島元鼎律師事務所律師單正國:我們更多的是依靠證據,包括對熟悉賣場和經銷商的交易習慣取得的,現在是一個勝訴。
這個案件一經媒體報道,單正國接到了全國各地幾十位超市供應商的咨詢電話,反映都是超市收取各種名目的進場費、促銷費的問題。
青島元鼎律師事務所律師單正國:很多經銷商為了不失去在賣場的一個經營權,可以說答應了大賣場很多的不平等的費用,是迫不得已。現在至今很多的經銷商不敢站出來說話。
記者了解到,青島的這個案例是目前國內第一個因為反對超市收取進場費而勝訴的官司。而面對超市名目眾多的收費,更多的超市供應商選擇了沉默。
中國供應商聯盟執行秘書長 白雪原
那么我們的供應商,很多時候它不愿意出來說話,那么你自己受了一些苦,它還不敢出來說,怕得罪了一些零售企業,它就在默默的去忍受,那么當它忍受不了的時候,它不做了。
主持人:作為一種現代商業業態,連鎖零售業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長足發展。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9年末,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的商品銷售額已經達到2.22萬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77%。但是這些業績的背后,因為名目繁多、節節上漲的進場費用,連鎖零售企業與經銷商的博弈也在不斷升級。這些潛規則又讓我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呢?來看看記者的調查。
記者以經銷商的身份來到人人樂賣場在深圳的總部,這里專設了十幾個談判室,外面正有不少供貨商在排隊等待著與賣場采購部門商議產品的進場、促銷等事宜。
經銷商:他(采購)就靠業績拿獎金的。第一個就是他的銷售業績。就是他的銷售額。第二個就是他的費用業績。
記者在前臺撥通了一個賣場采購的電話。十分鐘以后,一個采購帶著我們在一間談判室里坐了下來,向我們介紹了進入深圳的人人樂賣場每年需要繳納的固定費用和合同費用。
人人樂超市采購人員:刊物費,再加上信息分享費,加一起,三萬塊錢一年全店。深圳區有25家店。然后第二個就是節慶費。是按五百塊錢每節每店收的,共八個節。然后還有一個是固定扣點,十個點。按照你的銷售額,十個點。然后下面一個是條碼費,八千塊錢一個(產品)所有店。
這些采購人員介紹的這些費用,只是合同內的費用,還不包括產品平時的海報和促銷服務。記者粗粗算了一下,一個產品進駐深圳的人人樂賣場,每年要交3萬元的刊物費加信息費,12萬的節慶費,還有八千元的條碼費,這已經達到了近16萬元,還不包括占銷售額10%的返利扣點。采購人員也告訴我們,如果達不到非常高的銷售額,供貨商連賣場的費用都支付不起。
人人樂超市采購人員:最后算出來銷售額,要在兩百萬以上,你才是有錢賺的。
記者:這得這么高啊。
人人樂超市采購人員:那你想想,合同費用,一年的費用就是二十多萬,你還要加上你的成本。你的人工,你的物流,把這些費用都包含在里面,你算一下,你還能掙多少錢。
記者來到了沃爾瑪的采購部門,墻上張貼著2008年上海商情信息中心發布的一份供貨商調查結果,沃爾瑪在所有賣場的收費水平中是最低的。記者遇到了幾位供貨商,這位供貨商告訴我們,如今早已不是這種情況了,現在想成為沃爾瑪的經銷商,進場的費用門檻很高。
經銷商:但是門檻還是挺高的。你在這邊開個戶的話,就得多少錢。像我們那邊做,都要幾十萬的。
那么沃爾瑪費用收取到底是什么情況呢?我們來到一家沃爾瑪的賣場,這里的廠家促銷人員告訴我們,促銷的費用每年要花掉廠家不少錢。這些堆頭,都是要收取額外費用的,如果要派出促銷人員,還要收取相關的促銷費用。
促銷員:這是另外交的。這個一個位置兩千塊錢。兩千塊錢一周。
促銷員告訴我們,他們的產品有時被采購直接調價,廠家只能自己承擔促銷的損失。
促銷員:你像這個東西似的,原價二十五(賣),嗖一下給你調到十塊錢。
記者:那你不賠嗎?你賠也得做
促銷員:采購要做你不敢不做。你放心,賠的永遠是廠家。
記者又來到位于青島的一家家樂福賣場,聽說是打聽進場費的情況,這里的商家普遍反映,扣點和進場費對他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促銷員:家樂福各方面 扣點 進場費都挺高的
促銷員:高,30%的扣點。這里費用很高,不是大公司做不進來,做不起,小品牌,我做了多少,我做了好幾年來。小品牌都垮了。
記者又撥通了家樂福采購部門的電話,想采訪一下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賣場的相關進場費用。
電話采訪 家樂福采購部門:
采購人員:這個不能隨便跟您說。
記者:簡單地介紹一下就行。
采購人員:那也沒法給您介紹
記者:為什么呢
采購人員:要求就是不能說。
記者也多次聯系了家樂福的有關部門,想請家樂福就進場費問題做出相關的解釋和說明。而家樂福始終沒有接受我們的采訪,也沒有對此做出書面的回應。
主持人:許多經銷商在與零售商接觸的時候,都感到連年上漲的各種費用帶來了巨大的經營壓力,不少供貨商都處在虧損或者是勉強維持的狀態。而這些費用最終也會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增加大家的生活成本。那么,現在超市的進場費究竟有多高?在商品價格里占到了多大比重?我們繼續來看看記者的調查。
我們在深圳見到了多年從事食品經銷的供貨商謝云,2011年,與他合作的幾家賣場合同費用都漲了。謝云給我們提供了一份2011年與其中一家賣場的新合同,在這個新合同中,費用和返利的百分點加起來已經達到了15%以上,假設他們今年的銷售額是850萬元,他們要交給賣場的各種費用就達到133萬元之多。
謝云(化名)深圳經銷商:主要是像這個家樂福、沃爾瑪、萬家等等,這種越大的零售商,這種合同費用越高。
謝云說,進入賣場,根據銷售額的不同,首先要支付占銷售額百分之十幾到二十幾不等的合同費用,還有一些合同外的費用,比如新產品進店,產品促銷,賣場周年慶,都少不了給賣場交一筆錢。
謝云(化名)深圳經銷商:收銀的時候都有條碼,每一個條碼表示一個產品,每一個產品進場要根據店數去計算,每一個店有多少錢,通常有五百到一千塊錢每個店。像沃爾瑪有六十五個店,它有的時候一千塊錢一個店,它就是六萬五。
謝云向賣場經銷食品十多年來,沒有一年合同費用是不漲的。每年續簽合同時,賣場都會收取續簽費,把合同費用的返點再抬上去一些。
記者:續簽費是多少?
謝云(化名)深圳經銷商:續簽費不一樣,客戶有的是一萬,有的是兩萬,有的是三萬,根據你的大小,根據你的談判情況。
采訪中,我們認識了林遠,他是另外一位在深圳經銷食品多年的商人,他說,由于公司的效益越來越差,他正準備退出市場。
林遠(化名)深圳經銷商: 連年增長的費用給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是利潤越擠越薄,越擠越薄。
林遠說,目前,深圳所有的賣場的合同費用都達到了十幾二十個點,甚有些達到了近三十個點。
謝云也告訴我們,賣場每年的返點數都會增長一兩個百分點,這對于利潤本來就很微薄的經銷商實在難以消化,他們就不得不以談判、請求甚至賄賂的方式,爭取讓采購們壓低增長數額。從收費情況來看,家樂福的各種費用漲的尤其快,這與以往家樂福推行以門店為中心的“單店采購”模式相關,家樂福門店具有商品定價、促銷談判、訂貨、商品陳列等權力,從店長、處長到課長等管理層都是實權人物,供應商們進入賣場,時常不得不與他們談判具體的進場、收費條件。這也是以往在很多地方,家樂福門店的進場費用名目、標準不盡相同的原因之一。
林遠(化名)深圳經銷商:深圳跟家樂福合作的經銷商,現在在跟他合作的經銷商幾乎沒有連續十年跟他合作的,就是說幾乎跟家樂福合作的經銷上都是死過一回了,死過兩回了,在家樂福死過兩回都是普遍的。
北京華昌宏發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 査濤:我們現在跟賣場里,甚至在一些大型的連鎖店里面,一年做到一千萬,到最后我們整體的年終結算一下,做了一千萬的流水,到最后沒有賺錢
在北京從事經銷代理的供貨商們也被同樣的進場費用問題所困擾。進場費也成為了北京供貨商聯盟的成員們最頭疼的問題。
北京華昌宏發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 査濤:毛利潤是三十個點,但是我的合同扣點就已經是二十個點了。加上我的人員、配送、增值稅發票、庫房,這些也就將近三十個點了。
北京天淵偉業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繁平:
超市的費用太高了,高得我們都承受不了,那么我們就哪一家太高,賠錢,我們就不做了,這樣現在我們就是保留下來的只有兩三家系統。
多年高漲的賣場費用,使得零售商與供貨商的矛盾日漸突出,供貨商與賣場發生糾紛的事件接連不斷。
2010年年底,卡夫旗下的奧利奧、達能等多種品牌的餅干曾宣布撤出了上海世紀聯華、華聯等賣場,原因是“上架協議尚未談攏”。而康師傅也因產品漲價問題,無法與家樂福談攏合同,康師傅方便面也在家樂福的賣場下架。
2011年,中糧集團旗下的食用油福臨門品牌也在與家樂福談判新一年合同時出現矛盾,談判也曾一度陷入僵局。與此同時,九三糧油工業集團在哈爾濱地區一度全面暫停了對當地家樂福的供貨,與家樂福重新談判條件。
供貨商也告訴我們,對賣場收取的費用,國家并非沒有規范。2006年10月,國家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辦法規定,零售商不得收取或變相收取合同續簽費,不得向使用店內碼的供應商收取超過實際成本的條碼費等。但是供貨商們告訴我們,許多賣場只是想辦法將收費的名目和形式改變了,費用卻從未減少,反而在不斷增加。
北京華昌宏發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 査濤:第一手是正規的有一個格式化合同,你拿到桌面上簽,比方商務部去查,這個合同都是特別正規的,但是后面加著一個合同補充文件在里面,這個后面跟你簽的是條條框框的東西,該收的你的費用,你該交的哪些名目都寫的清清楚楚。但是到最后給你開發票的時候,扣款的明細幾個字,促銷。
中國供應商聯盟執行秘書長 白雪原:你限制的這些東西,我超市里會變著名目的去收,你不允許收取合同費,我就跟換一個名目來收取。
采訪中,許多供貨商都告訴我們,高昂的進場費等于無形中推高了經銷商和廠家的成本,許多經銷商和廠家都會選擇提高價格來消化進場費帶來的影響。
超市供應商 劉培軍:由于這種收費年年在漲,所以說終端的價格也會年年在漲。
北京供貨商聯盟的代表姚文華告訴我們,目前國內賣場的前臺毛利加上合同中的后臺毛利占到了商品售價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這些利潤和費用,最終都體現到了商品的價格中,
中國商業聯合會零供調節平臺副主任 姚文華:我們在行業中進行了測評,有的超市的費用達到了40%到45%的收費。也就是說他的進價,他要加上40%,要加在賣給消費者的商品里頭。
主持人:都說現在的商業已經進入渠道為王的時代,從大大小小的經銷商那里,我們對這句話似乎有了直觀的感受。為了保證商品銷量,他們必須依靠連鎖超市這個強大的銷售平臺,而超市經營方也正好借助自己的這種強勢地位,用各種名目的收費擴大利潤空間。這種心照不宣的商業潛規則為什么難以撼動?一分鐘廣告之后,請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
主持人:歡迎回到我們的節目。家樂福靠收進場費盈利的模式,在很多國家都充滿爭議,然而,這家連鎖巨頭卻在中國市場發展迅猛。為什么國家的法律法規對零售商缺乏真正的約束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些賣場把供貨商當成了提款機?我們再來具體了解一下。
本臺記者 李慶慶:總的來說,英國的商場有不同的招商方式。但是據記者調查了解,基本上大多數商場都不需要進場費的。
記者日前以商家的身份,對約翰·路易斯百貨商店作了采訪調查。約翰·路易斯是英國著名的百貨商店,在倫敦牛津街商業區和全英很多大型購物中心里都有分店。據商場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想讓自己的品牌進入約翰·路易斯,首先要給商場采購部提交一份詳細的計劃書,計劃書中需充分介紹和展示自己的產品,說服采購部該產品能夠在競爭中生存,會有很好的銷量,并且符合商場的銷售定位。通常采購部手里會有若干個鋪位申請者,他們會挑選最有競爭能力的品牌進入商場銷售。一旦被采購部認可并成功進入商場,商家則不需要向商場支付“入場費”,但是商家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約翰·路易斯商場達成具體的銷售合作協議,有些情況下商家甚至不需要支付攤位租金,而是從每月或每季銷售總額中向約翰路易斯支付固定百分比的分成。
英格蘭北部城市利茲的一家當地購物中心“白玫瑰”的情況,與約翰·路易斯類似,商家需要遞交詳細計劃書向商場推銷自己的產品,展現競爭實力。如果成功進入商場之后,商家除每月支付店鋪租金和物業管理費以外,就不用向白玫瑰購物中心支付其他費用了,白玫瑰購物中心也不以入場費形式向商家收取費用。
在泰國,因為家樂福收取昂貴的進場費,遭到泰國各方抵制,被迫退出泰國市場。泰國第二大超市BIG C公司表示,已經同意收購家樂福遍布全泰國的42家門店、34家大賣場以及37個購物中心。據了解,雖然家樂福資產規模明顯超過泰國其他本土賣場,但是在業內首推“天天都便宜”承諾的家樂福店內的商品實際并不便宜,有些水果價格甚至比競爭對手高出了30%。
本臺記者 張娟:分析人士認為,家樂福這一次的退出,是為了積累大量的資金,從而開發亞洲其他國家更具潛力的市場。但是有當地媒體稱,家樂福之所以要退出泰國市場,是因為它在泰國收取的進場費用過高,從而遭到當地商家的聯合抵制,
分析人士稱,家樂福的盈利法寶,是向上游供貨商收取高額進場費,擠占供應商利潤,一些商超行業的專業人士表示,家樂福的利潤由差價、進店費、促銷費,甚至節慶費等各種費用組成。其30-40%收入來自高額進場費,賒款周期也是零售同行中最長的,達五六十天。在家樂福高額進場費的壓力下,一些供應商為了保證一定的利潤空間,只能提高商品售價,這也是為什么消費者覺得家樂福店內的某些商品并不便宜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在泰國,很多賣場采取的是少收渠道費,但壓低進價的辦法。這對供應商來說,雖然最后的毛利率與和家樂福合作可能差不多,但這種依靠低價商品的盈利結構大幅度地增加了銷售額,讓利給了消費者。相比較之前的家樂福,泰國民眾更愿意到這些地方購物。記者發現,家樂福退市,對泰國民眾的消費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曼谷市民:泰國有好幾家超市,可以去別處購物,家樂福在不在。或更換擁有者,對泰國人和我沒太大影響。
記者了解到,在國際上,賣場并不依靠進場費。通常,賣場更多會以扣點返利的形式與供應商家進行合作,這種盈利模式也會促使賣場與供應方的目標達成一致,更多地通過改善供應鏈、促進銷售量、購進低價產品來賺取購銷差價,增加利潤。
但是目前在國內,很多賣場的主要利潤來源就是進場費,實際上并沒有優化供應鏈,為供貨商、消費者創造更多服務的價值,這些不合理的收費不僅會損害供應商的利益,也會使消費者不得不承受與價值不符的虛高價格。
清華大學營銷系教授 中國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飛:國外大型綜合超市利潤來源主要是購銷差價。但是中國的情況到什么程度?很多的大型綜合超市的上市公司的報表你會發現,它的其他收入,所謂其他的收入包括進店費,上架費,促銷費,宣傳推廣費,或者應付賬款,沒付的利息等等,這些費用已經超過它的利潤了。
目前在國內,通道費在賣場行業收益的所占比重,一般來說都達到了50%以上,一些強勢的賣場,甚至超過70%、80%。不少國際的連鎖賣場,不少國際的連鎖賣場進入中國之后,開始依賴征收渠道費用來實現其盈利。
以家樂福為例,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家樂福就邁開了海外擴張的步伐,最近的20年,家樂福又將重心轉到了亞洲、南美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擴張速度十分驚人。但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家樂福在發達國家的擴張幾乎是節節敗退。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 陳立平:為什么?是因為這些發達國家有嚴格的法律來限制它。
在2002年,家樂福初進日本市場的時候雄心勃勃,準備在日本大展拳腳,可是進入日本市場以后才發現,他們很難在日本零售市場立足。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 陳立平:它在中國確立起來的這種盈利模式在日本是行不通的。
在中國可以收取入場費,可以濫用優勢地位,在日本,它很難能夠做到這一點。
記者了解到,法國2001年頒布的《新經濟調整法》,日本2005年出臺的《大規模零售商與供貨商交易中的特定不公平交易方法》等,這些法律都對零售商收費時應當遵循的原則作出了明確規定。2002年3月英國開始實施《超級市場執業準則》等規定,也對零售商與供應商的其他不公平交易行為作出了規定。
而目前,我國對零售商收取通道費用的行為,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只有《反壟斷法》和《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中國供應商研究中心主任楊謙告訴記者,我們國家從2008年開始實施了《反壟斷法》,但是這一法律對于零售商濫用壟斷優勢地位,強加給供應商不公平條款和收費,并沒有約束和強制的細則。
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院長,中國供應商研究中心主任 楊謙:我覺得在反壟斷法的這個實施,一些實施細則應該對零售商的這樣一個濫用作出限制,這是最基本的一條。
楊謙認為,《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對超市進場收費項目進行了限制和規范,但是對于違反管理辦法最高不超過三萬元的處罰力度太小,在實踐中很難起到約束作用。
清華大學營銷系教授,中國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飛:
隱性的收費,隨機性的收費,我今天要店慶了,你要收一些費用,我今天要搞活動了,你要拿多少多少錢,應該對這種進行強制的管理,同時如果出現不公平,我們要有一個相應仲裁機構要進行相應的說法,然后要監督相應這種實施結果。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作為一個大型綜合超市,特別是一個國際化的企業,你有責任管好你的店長,管好你的采購人員,不能讓他們向制造商收取隱性各種各樣的費用,無法計量的,甚至是無底洞。一定是陽光透明的收費
2月2日,溫家寶在山東考察時說“今年我們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是穩定物價。”而剛才節目中,有業內人士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數字,現在零售商各種名目的收費已經占到商品價格的四成以上。這些費用并不全被超市拿走,更有一部分被超市的工作人員裝進了自己的腰包。如果排除掉這些不合理的收費,擠出這些價格水分,不僅是還消費者一個公道,更是有助于消解物價上漲的壓力。但現在看來,在消費者、供貨商、零售商,這三者中間,零售商仍然占據了強勢地位,以至于國家的法律法規都被它們自己設定的各種潛規則所規避。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有關部門不斷完善我們的監管制度,不斷加強監管,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商業環境。否則,不但消費者要承受額外的生活成本,宏觀經濟也會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好,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感謝您的收看。另外,您可以登陸我們欄目的百度貼吧進行互動討論,或者您有什么好的線索和建議可以發至我們欄目的QQ83083,稍后,請繼續關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的其他節目,再見。(張碩 丁高波)
(來源: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