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關部門對外公布了最新的《關于商品房開發項目房屋登記面積測量有關問題的通知》,該《通知》規定,新申請預售許可的開發項目,原則上不再分攤建筑樓棟外的公用部位。這一規定再次把糾紛較多的公攤面積問題擺到眾人面前。
“老房老辦法”
記者在該《通知》看到,新申請預售許可的開發項目,原則上不得再分攤建筑樓棟外的公用部位。使用同一個分攤方案、分期辦理預售許可的開發項目,本通知下發之前已取得預售許可證的,再申請預售許可時,可繼續沿用原分攤方案。
公攤面積進一步縮小
對于這一《通知》,多個開發商向記者表示,新《通知》計入公攤面積的范圍進一步縮小了。但這些開發商也同時表示,雖然以前的規定中,部分樓體外的公用建筑面積可公攤,但實際執行中,樓體外的公用建筑面積早就不公攤了。
買房須關注套內面積
公攤面積,一直是開發商與業主發生糾紛較多的集中點。據時代九合律師事務所的王建文律師介紹,這主要是因為建筑形式比較復雜,雖然同是為小區服務的,有的建在地下室就可以公攤;有的建在室外就不能公攤;另外,是否是為這個樓的業主獨立服務也很難說,因此,糾紛也比較多。他強調,正是因為公攤面積問題復雜,在北京市的商品房預售合同中,才把按建筑面積計價,改為以套內面積計價。但在實際買房時,多數購房人還是關注建筑面積價格,實際上,應該更多地關注套內面積價格。
這個通知對業主的購房價格是否有影響?多數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取決于市場,如果市場行情沒問題,開發商不愿降價,雖然公攤面積少了,但套內面積單價會上去,總價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