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
肖復興
那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漫畫,畫的是上海那座整體倒塌的“蓮花河畔景苑”,13層大樓外面圍起了一圈圍墻,門口設置了售票處,人們要購票方能進去參觀。這當然是諷刺,但并非空穴來風。聽說最近一段時間,“蓮花河畔景苑”已經成為了上海一景,甚至被調侃為“世界第九大建筑奇跡”,不少上海市民,還有外地游客,還有不少好奇的“老外”,都特別愿意到那里參觀,而且紛紛對著那座橫躺在地上的塌樓照相留念。
我想,不該責怪那些人幸災樂禍,拿著癰疽當鮮花來欣賞,難道大上海就沒有更好的景點可以參觀拍照了嗎?不過,想一想,誰見過或者聽說過會有一座大樓如一棵樹一樣被連根拔起的事情呢?說它是全世界都難以找到的“奇跡”,并不為過。無論新聞官如何解釋,無論專家如何鑒定,無論是否存在官商的勾結,無論最后是如何的結果,有一點事實是有目共睹的,無法抹煞和更改,那就是樓房的質量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樣的質量問題不僅砸進了購房者一輩子的血汗積蓄,更是人命關天的呀。如果再仔細想一想,這樣的質量問題,不是區區的一袋奶、一瓶油、一套家具,而是從專業的規劃設計,到政府審理監管,一直到具體開發施工的房產商和建筑商,一關關看似程序嚴格合法,一道道文件上的圖章鮮紅那樣走過來的。如今看來,不敢說是已經千瘡百孔,卻出現了明顯的漏洞,以致螻蟻潰穴,方才有這樣的“奇跡”丟人現眼。
我倒是贊同應該把這座塔樓當成上海的一個新景點,供人參觀。這并不否認上海這些年飛速發展的成績,也不是說上海沒有更值得一看的景點,要來讓全國乃至全世界成心惡心上海。如果真的能夠把這幢塔樓變為紀念樓,恰恰說明上海的勇氣和胸懷。這個勇氣,是面對現實而承認自己過錯的勇氣,是對人民利益和財產敢于承擔的勇氣,是知恥而后勇的勇氣。這個胸懷,是海納百川的胸懷,所謂的“海納百川,不拒細流”,不僅僅指吸收來自各方面的精華,也指來自各方面尖銳的批評,包括善意的諷刺。
因此,不必算這樣的一筆賬,將這樣一座塌樓就這樣永遠地倒塌在地,會造成多大的損失。我們應該算的不僅是經濟賬,更應該算政治賬,還有良心賬。這筆良心賬,就是我們敢不敢于認錯,有沒有“知恥感”。由于我們是一個普遍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知恥感一直并未深入人心。特別是進入商業時代,物欲橫流,賺錢成為了惟我獨尊一方神靈,方才使得良心一再貶值。金錢可以明目張膽地當成旗幟肆意飄揚,也可以把良心切成碎末當成雜碎來沿街叫賣,知恥感的式微,便不足為奇;我們把馬克思所說的“在金碧輝煌的金錢之上,還有人類的良心和名譽”拋之腦后,便也理所當然。
記得那年到德國柏林,看到西柏林高樓大廈林立,風格各異,流光溢彩,惟獨一處格外引人矚目。那是一幢只剩下了恐龍骨架似的大樓,四處破損,八面漏風,甚至有些東倒西歪,有過火的明顯痕跡,黑黢黢的,怪物一樣矗立在繁華的鬧市里,非常不協調。一問,才知道二次世界大戰柏林有18萬5千幢建筑被炸毀,不少樓房被炸成了這幢大樓的悲慘模樣。戰后,德國重建柏林,新建和重建了許多高樓大廈,但惟獨留下了這樣一幢被炸毀的大樓,作為紀念。不僅紀念那段無法忘卻的歲月,更是讓后世知道德國曾有的一段令人心痛的恥辱。這就是一個民族敢于正視自己的知恥感。這樣的民族才是可敬的,堅強的。
我們的祖先孟子早就說過:“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如此,上海“蓮花河畔景苑”塌樓如果真的有幸成為一個景觀,則是有創意的,也是有寓意的。特別是在樓市新一輪價格飆升之際,靠賣地賣樓掙錢虛火再次升騰之際,這樣一座紀念樓,也許會留給我們一個永遠的提醒。提醒我們注重質量,提醒我們關注民生,提醒我們重新記取馬克思和孟子的教導,低頭拾取我們已經淡漠的知恥感,捫胸捂住我們行將飛逝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