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稱:北京售房計價新政“掩耳盜鈴”
日前北京市住建委表示,今后北京普通商品房預售或現房銷售按照套內建筑面積計價,但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房預售或現房銷售時按建筑面積計價和結算房價款。
對于政府的美好初衷,有網民給予肯定。作者“吳定平”在新華網發表文章表示,改變傳統計價方式,顯然能有效規避這種“暗箱操作”,杜絕商品房交易過程中的諸多“貓膩”,使得商品房交易價格更為公開、透明、真實。然而,更多網民的反映是質疑,質疑該措施“掩耳盜鈴”,對現存問題難以產生實質效用;質疑計價方式“一市兩制”不利于價格比較,可能誤導消費者。
難除公攤疑慮
計價新規出臺的目的之一即是遏制開發商“公攤謀利”,而一些網友并不看好該措施在此方面的實施效果。
網民“FASTEP”質問:“公攤面積在哪里?是什么?開發商是如何處置和管理的?按套內面積計價,不是進步,而是回避矛盾。”
博客博主“侯振中”進一步指出,購房者疑慮的是分攤面積的計算方法,譬如,樓梯間哪里有那么大的面積?電梯井面積是否屬實?物業的服務用房為何有那么多?在信息相對很不對稱的當前,要讓每個不熟悉房地產的購房者知道分攤面積的計算辦法,并不現實。當分攤面積成為開發商作假的“貓膩”,不管用何種計價單位,房地產當中的面積計算糾紛并不會因為計價方式的改變而有所減少。
公共設施或縮水
“小區的公共建筑可能會大幅度縮水。”博客博主“xiaodaofei”的意見代表了眾多網友的想法“原來開發商可以利用說不清楚的公共建筑和 “公攤面積”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還有很大的積極性來建筑公共部分,現在,可以采用只擴大套內面積的手段了,可以大幅度縮小公共建筑的建設規模了,可能會造成小區的公共建筑減少,降低整個小區的居住質量。”
北京萬年基業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璽慶在接受新浪采訪時提出疑問:北京商品房如果按套內面積計價,物業費、采暖費在未來合同中該怎么規定?公攤面積必然存在,維護費用該如何解決?公攤面積必然要清理,衛生和采暖這部分該由誰來支付?
網民“吳定平”表示,按套內面積計算,這是一種嘗試。目前在全國實行這種計價方式的城市并不多,北京早在2005年就提出要以套內面積計價,但時至今日才以法規的形式正式公布,可見還是有難度。按套內面積計價,牽一發而動全身,物業管理費如何交,已售住房上市交易怎么辦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有明確的配套細則,避免出現混亂。
“一市兩制”模糊價格比較
搜狐博客博主“盛大林”對于保留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積’的計價方式,從而形成了‘一市兩制’的局面提出質疑。
他表示“人們從媒體上經常看到各地的房價以及對比:哪個城市的房價多少,哪些城市比哪些城市的房價高,等等。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各地的住房面積計價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廣州等城市早就實行‘套內面積’計價了,而上海等大多數城市則是按‘建筑面積’計算的,因此,在實行不同制度的城市之間進行簡單的價格對比會產生偏差。”
“盛大林”指出,兩種計價方式肯定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價格,以“套內面積”計算的房價肯定要高于以“建筑面積”計算出來的房價;不過,每套房屋的總價大體相當。僅從數字上看,經適房或兩限房可能比商品房便宜很多,但實際上可能相差無幾甚至出現“倒掛”,那些不知道“一市兩制”的消費者甚至會被誤導。因此,既然商品房計價已經“改制”,保障房也應該跟著改過來。
博客博主“sheep1986”表示“雖然按商品房套內面積計算給廣大購房者一個希望,但這項政策出臺的同時卻沒有相關具體的制度來保障實施,政策是好的,但是真的能給購房者帶來實惠嗎?如何能保證它不變味呢?”